xiaowang 发表于 2010-6-12 13:45:41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30年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民营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这过程中,伴随自身实力的提升,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程度日趋深入,内容日益丰富。在这当中,制度变迁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br /><br />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变迁回顾 <br /><br />  在制度上,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经历了大致三个时期:诱致性制度变迁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存期。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利润导向,法律导向,道德和慈善导向三个阶段。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了民营企业的日益成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br /><br />  利润导向的社会责任(1978年--1991年) <br /><br />  这一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告了民营经济春天的带来。在这十四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br /><br />  生存的需要决定了这时期的民营企业不得不把利润作为企业经营最根本的出发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在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经济责任。 <br /><br />  法律导向的社会责任(1992年-2000年) <br /><br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十五大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r /><br />  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善的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进入到了制度化和正规化建设阶段。中国民营经济社会责任也逐步跨越利润导向的阶段,进入到法律导向的阶段,进入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对责任的承担主要体现在对法律的导向基础上。 <br /><br />  道德和慈善导向的社会责任(2001年至今) <br /><br />  道德责任表现为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坚持公平主义,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慈善责任是对道德责任的继承和升华,表现为奉献爱心,传递温暖。 <br /><br />  这一时期的突出标志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甚至作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r /><br />  民营企业制度变迁打上全球化的烙印 <br /><br />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席卷全球。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政府和民营企业都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冲击,中国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过程被深深打上了经济全球化的烙印。 <br /><br />  中国民营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发放三十年的缩影。中国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发展重要得益于以下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因素。 <br /><br />  建立了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性框架 <br /><br />  改革发放三十年,既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更是中国法制建设进步的三十年。法制的健全,有效的维护了民营经济的权益,为民营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了有利条件。 <br /><br />  此外捐赠制度的建立和慈善组织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民营企业履行更高层次的的社会责任提供了便利。 <br /><br />  民营企业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br /><br />  改革发放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张上,更有了质的飞跃,表现在公司治理水平逐渐提高,治理机构不断完善,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民营企业对于自身责任的承担进一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以SA8000为代表的责任评价体系也已经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责任运作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br /><br />  舆论监督和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br /><br />  过去三十年中,传媒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兴起极大的调动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人肉搜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舆论的监督对于民营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及时披露,震惊世人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最终得以曝光。普通民众和媒体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者,审视民营企业家们的一言一行。 <br /><br />  制度和非制度共同引导民营社会责任的发展 <br /><br />  法律规章和政策制度 <br /><br />  2005年2月22日,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该文件从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指导和政策协调等七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br /><br />  通过对现有法律的补充完善,来减少制度的漏洞,增强法律执行的公平性和执行力。新《企业所得税法》就是一个成功的示范。另外,全国部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也已经着手制定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具体的指导标准和责任评价体系。 <br /><br />  非制度因素建设 <br /><br />  舆论宣传 <br /><br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媒体要"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所以,媒体有责任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先进典型,监督民企行为,营造承担责任,回馈社会的舆论氛围,让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br /><br />  民众参与 <br /><br />  公众应当以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接受民营企业帮助的社会群体,当然应当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对于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公众应当加以鼓励。对于民营企业中的部分负面报道,在予以谴责的同时,还应当给予企业改过补救的机会。全社会都应当帮助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层次和水平。 <br /><br />  加强教育 <br /><br />  要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这方面,国内商学院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员工和高层领导的宣传教育和系统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让责任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体现在企业行为的点点滴滴当中,成为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员工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br /><br />  企业的主体意识建设 <br /><br />  必须把企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加以看待。企业的主体意识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对责任的识别,对责任的分析选择,对责任的承担。许多民营企业已经把对责任的履行作为一项富有长远价值的战略投资来看待,开发蕴藏其中巨大的政治经济价值。然而,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分析,应该始终围绕民营企业为中心进行,民营企业永远是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既不能人云亦云,敷衍了事,也不能心血来潮,盲目支出。企业存在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在经营企业与承担责任之间应该如何取得有效的平衡,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为摆在众多企业目前的问题。 <br /><br />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br />文章来源:<font class="time_source">WTO经济导刊第8期</font>

djl 发表于 2010-11-22 23:18:33

社会责任专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30年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