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血荒。昆明血荒,青岛血荒,南京血荒……北京近日也出现了用血紧张的状况。在一些地方,医院接到了限血令“省着点用”。手术被迫推迟,患者安全受到威胁。
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让血荒这个长久存在的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在昆明,被认为达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程度,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有的医院储血量甚至不够一次手术使用。
为什么会出现血荒?记者通过对昆明血荒样本的调查,试图找到深层原因,探寻解决之道。
23岁的黄绍波躺在病床上。丈夫王新华坐在床沿,闭目养神。有人进来,他睁开布满血丝的眼睛。
黄绍波想坐起来。听到在谈论自己的病情,她眼睛红了。
十多天前,黄绍波得了缔结组织病住院。贫血很严重,且怀有身孕。“原本需要先将孩子引产,才能进行下面的治疗。”主治医生说。
黄绍波治疗的前提是输血。每天要300毫升常规输血,要做手术也需要输血,但一直拖了下来。
因为医院缺血。
“到医院后,我们只要到了一次红细胞300毫升,血小板两次,2000毫升。远远不够。”
这些输血也只是救命用。医院给黄绍波下过两次病危通知。“医院也要不到血,没办法。”
黄绍波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
昆明全市260多家医院都正在遭遇缺血难题。据介绍,最严重时,全市医院八成以上的输血手术被迫推迟。
昆明血液中心主任杨通汉说,昆明有人口600万,血液中心正常血液存储量应该是每天20万毫升。理想储存量是40万到50万毫升。血液中心血液管理科主任李开红说,但十月中旬以来,库存量最低时不足2万毫升,是应达库存的二十分之一。
昆明正经历着最严重的血荒时期。
不同的等候:血
需求1万毫升实发600毫升……有的救护车等一上午只拿到两袋血
黄绍波等病人在医院等血的时候,医院的人员,在市血液中心等血。
在昆明市血液中心,现在最常见到的一幕,是排队的救护车队。他们来自各医院。
血液在生产线上加工,做好一袋,拿走一袋。有的车等了一上午,只拿到两袋血。
当病人和医生都在等候的时候,血液中心的采血车,也在等候,等候义务献血的人到来。
26日天下着雨,有些阴冷。在昆明市南屏街,赵建海的采血小组在此工作。下午4点时,记者看到采血车上有6名献血者。
“采血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血液离开人体8小时之内必须要处理,所以中午会有一趟车来接各辆采血车采到的血。下午5点半,我们准时把血带回去,然后进行血液处理。”赵建海说。
昆明血液中心有8台采血车,在全市有4个固定采血点,一个流动采血点。每天出动5到6台采血车。
昆明市血液中心血液管理科主任李开红说,其他车子需要修理维护,工作人员也需要轮休。
赵建海他们所在的采血点,是5个采血点中,平均采血量最大的。近些天当地媒体集中报道缺血后,26日这一天,采了近30人。
赵建海说,这是近期难得的收获了。低谷的时候,一天不超过10个人。以前,一天可以采50到60人。
“缺血”的焦躁
有时准备好手术用血了,抢救垂危者又用掉了。做不了手术,家属会“围攻”医生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董伟群,这段时间焦头烂额。她每天的压力不仅来自急需用血的病人,医生也会向她抱怨。
她说,血荒从年初就有苗头,“我们去血液中心要血,他们都不会给足。”
医院每天储备A、B、O型血各3000毫升,但最紧张的时候只有300到600毫升。“一台手术都满足不了。”
做不了手术,病人家属会轮番“围攻”医生,“为什么不多弄点血?”家属的愤怒,甚至让有的医生无法正常工作。
一个动脉瘤患者,病情突变,肿瘤很可能破裂,急需手术。但手术需要1200毫升血液,当时库存只有300毫升。
“暴躁的家属一次又一次找到医生,声称要投诉我们。”董伟群回忆,医院通过血液中心从其他医院紧急调来血液,才完成了手术。
据介绍,以前手术前一天血液就会准备好。现在就算准备好的血液,经常由于抢救垂危病人用掉了。第二天要手术时,主治医生和家属会被告知血液不足不能手术。
这时候无论家属还是医生,都会焦躁。
董伟群介绍,以前术后的止血过程,交给年轻医生做。现在,都是主任医生亲自上阵,目的是节约用血。
一位老人要做前列腺手术,没有血液储备。由一名主任医师从头做到尾,“还好没有大出血等意外,否则就难说了。”
昆明血液中心主任杨通汉介绍,20年前,昆明市每年用血量七八吨,现在要50多吨。目前昆明市临床用血量每年递增10%,采血能力虽也有增加,但跟不上需要。
董伟群认为,用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病种的出现。不过,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认为,医院有些临床适应症方面把握不够合理,不需要用血或可少用血的手术没把握好,也造成一定浪费。
昆明市血液中心要供应全市260多家医院用血。
李开红介绍,血荒从9月底开始变得严重,“从没出现过这种极度缺血的情况”。
她介绍,2006年、2007年库存相对好,只有过年和暑假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今年七八月份的采血量与同期相比要下降很多,国庆期间,采血量则比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一。
学生搬离带来血荒?
11万大学生搬去了大学城,城中村改造让务工人员离开了市区,被认为是血荒的直观原因
对于昆明血荒的原因,李开红认为是因献血的主体人群,发生了流动。
她介绍,今年,昆明约有11万的大学生搬到距市区20多公里的呈贡大学城去了。
她说也曾想让采血车开去呈贡,但大学城分散,采血车开进去也不知道停哪好,“也不是我们想进就能进的”。
此外,昆明的城中村改造,使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到了更远的郊区,李开红认为,这无形中又流失了一批献血者。此外,这段时间天气差,上街的游人减少。也导致了采血困难。
事实上,采血的硬件条件不足,献血地点少、献血不方便,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杨通汉介绍,昆明的5个采血点已设置多年一直没增加。北市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一直没有采血点。“我们正在报批,新增采血点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需经政府批准。”
——义务献血群体,不能只依靠农民工和学生为主体,更不能依赖如英雄郭明义这样的少数典型人物,而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其中,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的国家公务人员更要带头,生活都没有保障的农民工献血虽说不是为钱卖血,但国家也可以老虑给予适当的补助。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部分地区血液库存有所下降。2010年10月29日,卫生部、总后卫生部联合启动机关团体应急无偿献血队伍参加献血。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率先垂范参加无偿献血。
据悉,随着中国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逐步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临床用血需求量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相比,当前中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这些情况表明,中国无偿献血事业刚刚起步,距离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和满足快速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还面临很大的压力。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保障血液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陈竺指出,一个人的鲜血是有限的,但大家的爱心是无限的,参与无偿献血是每一个健康、适龄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卫生部机关广大公务员应率先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积极参与献血,带动全社会树立救死扶伤的社会新风尚。
据了解,卫生部机关公务员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近500人踊跃参加了无偿献血。
[upload=jpg]forum/2010-10/1288343088111254.jpg[/upload]我去过5次献血,只有一次是顺利的。
有一次,那采血的白衣天使揉捏着我的胳膊,好半天才心疼了地说“总算找着血管了!”
还有一次,一位男白大褂瞅了一眼我的献血证,“A型血,我们现在有多了,下回有机会吧!”
关注中。。。。。。
如果说学生、民工等普通群众献血是一种“觉悟”的话,那么那些吃着皇粮享用着百姓纳税钱、认为自己的血更金贵的公务员们岂不是自认其觉悟还不够高?
关注中。。。。。。
如果说学生、民工等普通群众献血是一种“觉悟”的话,那么那些吃着皇粮享用着百姓纳税钱、认为自己的血更金贵的公务员们岂不是自认其觉悟还不够高?
赞同!
所谓的为人民服务,演变成为人民币服务。
其实民间还有难听的话等着他们,今晚就不说了吧。
广州日报讯 针对“无偿献血却要有偿使用”,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日回应称,因为采血、血液的检测、储藏、运输都需要一定的成本,现在有偿使用的费用是血液的一个成本价。
邓海华说,无偿献血是一个公益活动,但是因为采血、血液的检测、储藏、运输都需要一定的成本,现在有偿使用的费用是血液的一个成本价,包括血站供应价格、配血费和储血费,是根据国家物价管理部门的统一标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的。
邓海华指出,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医疗信息管理办法》,加强血站的信息公开,增强医院、用血机构的透明度,让公众明明白白地献血,用血者明明白白地用血。
——据说,艾滋病高发地区,都是很贫穷的地方,靠卖血为生者还大有人在......
环球网 法新社1月10日文章,原题:严寒加剧中国血荒
赵立宝(音译)坐在北京红十字中心一个空房里,像每个月那样等着献血。尽管官方一再提倡献血,但中国大范围的低温引发了首都及其它城市的血荒,很少有人愿意冒着严寒来献血。
除寒冷之外,不断增加的血液需求也是造成短缺的一个原因。这使全国医院一度短暂推迟了50%的手术。“人们很自私,觉得自己的血液很珍贵,不愿帮助别人。”赵立宝说,“他们想的是,如果无利可图,我就不献。”
目前,为陌生人献血在中国仍不普遍,每1万人中只有84个人肯献血。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为454人。为了提高血液供应量,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与上百位政府官员一起,卷起了自己的袖子。这是一个鼓励市民献血的宣传姿态。官方媒体也加入了这一全国活动,发表文章鼓励人们战胜严寒,到最近的献血中心去补充日渐减少的血供应。
红十字中心的医生刘江则认为,血荒的主要原因是首都严重的交通拥堵,严寒和流动血站的缺乏。“对献血者来说,便利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要求献血者不上班而跑来采血中心吧。”目前,北京仅有27个流动献血站,它们从1900万人那里采集了这个城市血库中90%的血。
一个在红十字中心等着献血的中年男子说,他是被他担任厨师长的餐馆派来的。这是他第30次献血,他认为这是一种公民义务。“我无偿献血,表示我对社会的爱。”
由于血库库存不足,近几个月在医院等着做手术的病人家属会前来献血,使病人得以手术。中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每6个月最多可献血400毫升。如果病人需要的更多,他们的家属则会再请朋友前来献血。而黑市上,400毫升的血可卖到3000元人民币。
全国的献血者一半都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对赵立宝来说,献血并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一种能够帮助别人的安全途径。他说:“我不想捐钱。社会太复杂,我不知道钱能不能到需要的人手里。”(李亮译)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想象,本来储量就非常有限的各地血库将更加捉襟见肘......
欢迎光临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http://www.chinacsra.or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