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农民工”叫法为什么该消失?<div class=con><div> 据2009年07月06日广州日报的报道,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在最近的一次会上说“农民工”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深圳“农民工”这个概念将会消失。“农民工”的第二代现已成年,他们在就业时会选择留在深圳。 如果“农民工”这个概念在深圳消失,那我们真是应该为王荣欢呼。王荣这位新上升的市长出手不凡,上来就为“农民工”这个奇怪的称呼正名,真是大快人心。不知这样的做法与王荣市长的经历有没有关系?王荣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还拿到过这个专业的博士,是地道的农村经济研究者,知道牛鼻子在哪,上来就要为“农民工”正名。说出了亿万打工者的心里话。 那么,为什么“农民工”这个概念要消失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农民工”属过渡概念,已完成历史使命。 过去“农民工”之所以被这样叫,主要是源于新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农闲时离开农村在外做些零工,而在农忙时又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农业劳动。估计叫农民或者工人都不太合适,所以干脆叫一个混合体,既把农民与工人合在一起,“农民工”的叫法就形成了。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叫,含义就变了许多。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公布: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2542亿人。其实上比这个官方的统计要多,我国目前在家乡乡镇的农民打工者1亿多人,而在家乡之外的省打工者,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等还有1亿多,加在一起有2亿5千万左右。这个群体目前统统地而被简而化之地叫“农民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统统叫农民工。但实际上这个称叫早已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目前最少已大半的人其实早已决定不再返回农村去,还要在他们头上加上“农民”,实在是不合适。 带着歧视性不符合中华文明礼仪。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纷纷发表文章,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个词具有侮辱性叫法,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所以应该快快地消失。不少人提出建议,认为“农民工”这个词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是到了该用新词来替代他们的时候了。这些新词包括“产业工人”,“新工人”或“新移民”, “客工”“农村务工人口”等等,在广东或者东莞打工的,他们提议叫“新粤人”、“新莞人”。也有人认为应该根据他们的职业而定,取得固定职业是工人就叫工人,是服务员就叫服务员,如果没有固定职业者,就称“流动工人”或叫“进城务工人员”等等。 二代农民工已大量出现,新移民也大量出现,是到了该永远解决他们问题的时候了。 其实目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其结构与过去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人在家乡初中已毕业或者未毕业就跑出去打工,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也不懂农业生产。还有不少人已外出打工数十年甚至二十多年,还统统冠之称“农民工”叫法也不公平。尤其是二代农民工的出现,他们从小出生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也成长在这些地方,根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现在却被称为“二代农民工”也是极不合适的一种叫法,应该以公平正确的叫法称呼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来自农村,就在他们的称呼前一定要加一个“农民”什么的。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历史很短,90%以上的城里人应该都是从农民移民过来的或者是二代三代农村人,只不过是大家移民的时间早晚差了一些。为什么考到城市的大学生不叫“农民大学生”?当上教授的农民子弟为什么不叫“农民教授”?为什么没有诸如“农民作家”“农民保安”“农民公务员”?的称呼,但却有“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叫法?这显然存在隐性的歧视,所以应该进行纠正。 所以“农民工”“农民企业家”这个称呼叫法,真应该由国家来统一出面,对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词来进行校正,还这些城市新移民一个公道。 当然除了名称与叫法进行校正外,更应该校正目前这个畸形的城市体制。不少城市只愿意收割“农民工”的人口红利,却不愿意解决他们的保障与户籍,等他们老了,干不动了,还得回到农村去。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应该尽快解决的,让他们真正地留在他们已贡献许多年也交了许多税的城市,成为永久的城市居民,而不应该设置障碍把他们赶走。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div></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