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救救”农民工的后代----“改革的阵痛”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1 18:2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小区围墙外有一排门面房,其中有一间浙江夫妇开的窗帘店。女的接待顾客以及缝纫窗帘,男的送货和安装。夏天汗流浃背,冬天顶风冒雨。遇到挑剔的顾客,总是陪着笑脸。攀谈时,他们很骄傲地告诉我,在家乡农村有一座漂亮的洋楼,孩子上的是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夫妇俩春节回到家中,也是地道的富人。

  形成富一代的原因非常多,富二代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一些学业有成的富二代,思路比开阔,创新意识强,也懂技术和企业管理。我询问过一些企业的职工,他们说,年轻的接班人真的很好。

  富二代中也有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没有社会责任感,过着声色犬马生活的青年。

  现在,富二代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优秀的会更优秀。也许可以拯救一些堕落,也许对一些人没有任何作用。但对社会来说,希望的是遏制他们对无辜者的伤害。

  但是,我要说,农民工的后代更需要关注和关心。

  我认识一位农村妇女,用打工的钱培养女儿读书,女儿毕业于名牌大学,有了工作和家庭后,在省会为母亲买了房子。一位农民告诉我,孩子考取了公费出国,正在美国深造。我认识的许多农民的后代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白领、工程师、公务员,企业家,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最近电视报道了发生在南、北两地的案件:深夜抢劫下班的女工、因抢劫而杀人。记者采访了这二拨案犯,他们大多数未满18岁,跟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不爱读书,不懂法律,只知道享受,作案手段非常残忍。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父母不断地谴责自己没有教育好子女。记者随即到街上采访了几个游荡的农民工后代,打扮上,他们和胡斌们基本看不出区别,贫穷的父母也有溺爱的权利。少年们告诉记者,不喜欢读书,初中辍学。招工,因学历低而没人要。打工,太累了干不下来。记者问他们是否愿意种田时,他们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着记者说,种田?怎么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恨父母没有钱。还说,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

  联想起我的几位中部地区的农村晚辈,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不会种田,凭一些手艺在城市谋生。

  “得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生活”是他们小时候的奢望,也是对后代许下的诺言。

  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付出永远不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需求。孩子读书不用功,零用钱永远不够化,性格更变得难以捉摸。我接触过那几个孩子,他们看不起农民,因自己的农民出身而困惑。

  成长的烦恼是世界上有孩子家庭必然遇到的事情,而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今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农民走向城市。农民工尽管辛苦,毕竟走出了第一步。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进城打工并没有长远的计划。供孩子读书,让后代摆脱因文化低而受苦受累的日子,是最可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支柱。

  时间的流失,农民工的后代转眼长大了。和城市孩子一样,他们完全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有专心读书的,也有贪玩的,更有用父母的血汗钱上网吧,贪图享乐的。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对城市生活前途的迷茫。

  改革开放是否能继续走下去,关键之一是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归属。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个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发展中西部经济,使大多数漂泊者看到出路和希望,是这个工程最重要的部分。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长三角的本地人,已经没有农村人、城市人观念上的区分了。在城市工作的青年,会因为乡下有房有地被大家羡慕。中西部开发,需要有适应自己的模式。发展经济,不可能轰轰烈烈,会有反复,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是世界上先进国家,都会把发展经济当成头等大事来用心经营。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农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消灭城乡差别、平抑房价、保障社会稳定才不是一句空话。

  外面精彩而无奈的世界使一些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孩子无所适从。大学里,一些学生反日反美反法,将父母省吃简用买来的爱心物品丢下宿舍泄愤。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力抢劫银行时,远在深圳的父亲正在路边卖着菠萝。一位偶尔认识的安徽打工男孩对我说:我们想什么,你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也绝不会对父母说。

  通过媒体、学校、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很有必要。信息时代,传统的说教已经基本没有作用了。记得80年代听一位台湾教授讲课,他出生农民,家境贫寒,小学时只能赤脚到学校。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生活才逐步好起来。讲到斗争和竞争时,他举例说,在跑道上,用斗争的方式阻止别人跑,结果是自己也无法向前。用竞争的方法,可能落后于别人,但自己也前进了许多。农民的孩子除了读书,还有凭专研手艺、技术、农业等成功的。用说教的方式去宣传,令人厌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但从人性出发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人口流动对社会青年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农民工子女的状况,也只能通过租住地的社区来获得。他们不安定,会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安定。因此,社区服务应该扩展到这些租住屋的外来居民。活跃社区文化,宣传法制,免费为社会青年进行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以部分解决燃眉之急。

  希望政府在关注富二代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民工的后代。通过社区,了解情况,提供一些帮助,这一点不难做到。

  希望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士,多了解一些农民的后代,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和需求。有许多实实在在帮助他们的方式,心理咨询和开导,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等等。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帮助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8-30       本站发布时间:2009-8-3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发表于 2009-9-1 10:17:17 | 只看该作者
广东的双转移政策,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有较大投资。但现在农民工的后代,又有多少会甘愿象父辈那样,学好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工作呢?
3#
发表于 2009-9-1 10:18:22 | 只看该作者

双转移的词条解释: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双转移"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产业转移园)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我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就业结构整体优化,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

  产业转移政策措施
 包括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加大用地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加快省内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5-7-2 13:19 , Processed in 0.1574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