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工荒对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7 13:4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民工荒的出现,为农村调整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标志着邓小平早就期待的“两个飞跃”和共同富裕时代终于开始。

开年珠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媒体也“慌”了,多数偏向认为民工荒是件不好的事情。但在笔者看来,民工荒的出现,对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民工荒是迟早都要到来的事情,迟来不如早来。任何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都会出现低端制造业的用工荒。人均3000美元之后,产业升级是必然。珠三角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农村劳动力和中西部制造业劳动力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也说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力比珠三角地区强;或者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速度比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慢。民工荒的出现,正为珠三角务工人员获得正常待遇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与农民工工资收入低关系甚大,以前农民工过剩,农民工找工困难,自然与招工方谈不起价钱,现在民工“荒”了,这对增强农民工的谈判力,并增加农民工工资收入有利。

民工荒的出现,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造了机会,有利于我国实现均衡发展。我国每年春节都出现十几亿人次的大流动。民工荒的出现,可以促进东部产业西进,不仅给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也给经济转型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我国从外向依附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回归“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本位。

民工荒的出现,为农村调整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村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发展,标志着邓小平早就期待的“两个飞跃”和共同富裕时代终于开始。邓小平1992年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在另一次谈话中他还强调:“我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同志说他都赞成,说这是一个大思想。”民工荒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城市经济的吸引力减少,另一方面就说明农村吸引力在增加,这对于农村进行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无疑大有好处。如果农村缺乏人才,谈任何发展都是空中楼阁。

中国是全球工人工资平均水平较低的国家,也曾是牺牲环境换发展的国家,这种以“低成本优势”、“低环保优势”维持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落后。当然,民工荒的出现不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譬如,对产能过剩、仅靠压榨民工的制造商不利,对靠拿临时定单找临时工的皮包商也不利,对少数地方的GDP增长速度同样会有影响。

然而,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且农民占多数的大国,真的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吗?整体上是不会的,但局部的、结构性的用工荒是可能的。假如整体上出现了用工荒,一定是制度“荒”造成的。譬如,村民社区型生产经营合作社发展滞后,导致农业和农村中闲置、半闲置劳动力过多;再譬如,持久滥用“优惠政策”扶持沿海低端制造业发展,导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长期廉价东移,违背了低端制造业梯度转移规律(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低端制造业总是向劳动力、土地、环境、社保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转移)。如果要避免我国整体性用工荒的到来,必须紧紧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必须大力发展村民社区型生产经营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把更多闲置和半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二是加大鼓励和扶持沿海低端制造业西进的力度,方便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产业升级,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

(作者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李昌平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发表于 2010-3-3 08:30:43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一件好事,包身工时代一去不返了。

劳动法也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空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5-5-4 20:29 , Processed in 0.1633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