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3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博之夜,上海无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 16:1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upload=jpg]forum/2010-05/1272701899389876.jpg[/upload]

昨天,黄浦江两岸的上海迫不及待地想着赶快入夜,进入那无与伦比的辉煌时刻。这个春夜,诞生159年的世博会终于牵手中国,盛大开幕。

声色光电,歌舞欢腾,焰火灿烂,世博之夜,我们深深融进上海,感受这座城市的欢乐无眠。

晚7点,“新天地”LUNA酒吧

体验老上海情调的人来了

太阳西沉,霓虹闪烁的南京路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随处可见的世博元素。步行街两边的灯箱不断变换的是世博的宣传语,还有南京、周庄等周边“世博游”目的地的热情召唤。在世纪广场边,“海宝”和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同样吸引着游人,忙碌了一天的复旦大学志愿者王璁声音已经有点沙哑。“请问到世博园怎么走?”“请问哪里可以看到开幕式烟花?”这边问题刚刚回答好,那边又来了一位外国朋友问哪里可以尽快换到外汇。迫不及待的世博游客,从这里一直迤逦至外滩。开幕式开始后,南京路上万人聚集在两块大屏幕前观看开幕盛况,火树银花配合着音乐和喷泉,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和掌声。

鳞次栉比的石库门里弄,沉淀的是上海人寻常生活的剪影。据说,上海世博会上海馆向全球征集展馆外观设计时,竟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设计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石库门。昨晚7点,石库门建筑的“新天地”酒吧区LUNA酒吧里,早已坐进了很多来这里体验老上海情调的中外客人。来自马来西亚的马尼亚姆起身来到大厅电视机前,将节目换成世博会开幕式的直播频道。服务生张凡告诉记者,这几天世博会带来的外国客人明显增多,芬兰馆还刚刚在酒吧搞过推介活动。很多外国客人,都没法判断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因为他们说的不是常听到的英语、法语、德语……但这并没有妨碍这些世博游客,在带有鲜明“海派”符号的跨文化街区感受世博会开幕式跨文化的震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8:51 | 只看该作者

晚7点半,黄浦江边

看焰火的人高喊“茄子”

夜幕降临,浦江两岸华灯璀璨,明月照人。

晚7:30,记者在前往世博浦西园区的路上看到,老上海们或是坐公交,或是骑车,三三两两赶往黄浦江边,争睹夜上海下的世博胜景。世博园前的中山南路高架沿线,早已簇拥了一大片一大片黑压压的人群。

对岸,演艺中心,一场气势磅礴的文艺演出拉开了世博的大幕,曼妙的声响隐约可闻;而这里静谧安详,视野开阔,灯光柔和,云朵一样的航空馆,七座粮垛造型的万科馆,在夜空中露出摄人心魄的剪影。大家都安静地等待,等待灿烂的焰火绽放浦江的上空。

晚九点多,随着一阵滚雷般地闷响,一簇簇焰火从江岸升向高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焰火或如流星急升,或如花朵摇曳,变换出斑斓的五彩,汇成长近百米的“瀑布光带”。人们争相举起相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时刻。

世博实践区温哥华馆负责人布朗邀请来自芝加哥的女友、上海姑娘王琼一道看焰火,他对记者说,自己参加过多次世博会,这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么多的国际友人都来了,体现了中国的魅力和机遇,尤其是焰火晚会,令人震撼。园内上海南翔小笼包经营点的王师傅也冲出来观看焰火,“太美了,真漂亮!”他由衷赞叹。

焰火不断地升空、炸响,“火流”不停地涌流、绵延,映红了世博园内一个个兴奋的脸庞。纸屑纷纷扬扬,飘落人们的头发、脸上,烟雾弥漫,渐渐黯淡了明月,但大家过节似地陶醉在这难忘的夜晚,园内工作人员们围坐一团,以焰火为背景,齐声欢呼“茄子”,来了个集体照。

焰火结束后,游人潮水一般从外滩各个出口退去,记者出园区走了40多分钟,才搭上一个空载的的士。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9:13 | 只看该作者

晚8点多,世博文化中心

法国老人中国话点燃全场

记者进入世博园,已是晚上6点38分。世博园各场馆披上了淡淡暮色。流光溢彩的世博文化中心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

17时10分,开幕式暖场演出开始。来自苏州评弹学校32位学员演奏的评弹《江南好风光》,向世界展示了这个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一声声吴侬软语,一个个清新优美的旋律,迷醉了全场四五千观众。“尽管只是暖场演出,但丝毫不失精彩!”身边的观众由衷地称赞。

“衷心祝愿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昨晚8点多,世博文化中心,国家展览局主席蓝峰的汉语祝福,激起雷鸣般的掌声。记者留意,这位法国老人简短的致辞中,有三次采用汉语,虽然并不熟练,响彻全场的四次掌声已融进了广大观众的诚挚谢意。

作为国际大展的开幕式,正规庄重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基本要求。但记者感到,开幕式演出不乏台上台下互动环节,大大增强了演出效果。

暖场演出时,在主持人杨澜、陈蓉、林海、吴大维的引导下,现场中外观众学着打起了手语,一个“心”状,手拉手欢呼,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心靠得更近。而当青海玉树地震孤儿11岁的代吉文毛和年纪稍幼的江巴才仁出现在演出舞台上时,台上台下用手语构筑起一股股爱的洪流。

《星》由日本著名艺人谷村新司作词作曲。昨晚,当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由谷村新司在世博中心唱响时,观众席上繁星闪烁,原来是几千支现场发放的LED手电筒在观众手中轻轻晃动。

入夜,从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3.28公里延长线,300多个品种、10万余发烟花,“喷薄”而出,奏响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华彩乐章。

尽管烟花创下了上海历史之最,但不失低碳、环保的特色。焰火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烟花中,有一种最新研发的大型特效烟花,“更加震撼,堪称奇迹”。而中国烟花人自主研发的控制发射系统,也将首度亮相,堪称一场绿色低碳的焰火PARTY。

低碳表现在各个细节中。虽然开幕式场地附近有中国馆等多个展馆,但这些展馆大多没有“张灯结彩”,目的就是省电节能。更有意思的是,世博文化中心庆典广场一排排观众席,看似普普通通的长条坐凳,竟然都是环保坐凳,“每个坐凳采用850个牛奶饮料纸包装再生利用制成。”一位志愿者说。

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9:55 | 只看该作者

晚9点,静安区愚园路世博人家

“我盼着教老外包馄饨”

在上海的187户世博人家,世博会开幕的夜晚喜气洋洋。

“我手机都快没电了!”虽然是在家里观看世博开幕式,徐汇区三江路88弄19号602室的李慧声很是兴奋,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和女儿李成通电话,交流感受。妻子徐旸在一旁仔细地翻阅着《上海世博官方导览手册》,“我得边看电视边做功课,找找感觉,为迎接外国游客‘热热身’。”

“期待这一天太久了,现在终于等到了!”李慧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开心!”他用最简单的话语,向记者总结开幕式的观后感。

在上海静安区愚园路419弄的一户世博人家里,94岁高龄的徐鑫涛老先生也早早吃完晚饭,与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等待开幕式,“世博会第一次来中国,就来到了上海,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25平方米的客厅并不算宽敞,但开幕式让全家人都陶醉在欢乐之中。边看电视,徐老先生边翻阅着亲自制作的《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名片》,“从去年11月开始,我每天都从报上剪下一块‘世博名片’,把外国的风土人情剪贴成册,现在已经搜集了121个国家了!”

“世博会一开幕,我们家过两天说不定就来客人了呢!”李慧声心里满怀期待。他说,一家人曾申请成为特奥会的接待家庭,但最后没能如愿。如今能有幸列入上海首批“世博人家”,一定要把外宾的接待工作做到最好。“我盼着给老外做几道上海特色菜,手把手教外国游客包馄饨,让他们体验一下中国家庭的乐趣。”

“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只要我们围坐在一块儿,就是一家人。”徐鑫涛的女婿王守华说,世博人家像是上海滩上一扇扇开往世界的窗,当游客们在此逗留,就能发现这个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我会请他们坐在红木圆凳上,品一道中国茶,听一曲姑苏评弹,一同感受我们老上海人的生活。”作为上海静安区精心挑选的50户世博人家之一,徐老先生一家早已做好接待游人的准备,“希望全世界的游客都来看看,把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带回家!”

昨夜11点30分,记者坐在返回驻地的大巴上,疲惫阵阵涌来。边上,一位外国同行就着路灯投来的昏黄光线,凑近采访本,用我们陌生的语言,向着电话那头口述关于上海的新闻。

我们该用怎样的文字凝结这注定载入历史的瞬间?这一刻,上海在欢乐中无眠,而我们却在欢乐中陷入词穷,再美的词也难还原这美妙的夜晚。

新华网 特派记者陈炳山邵生余

顾巍钟王世停郑其婷 孙巡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22:2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forum/2010-05/1272702129959851.jpg[/upload]

中广网上海4月30日消息(记者杨静)据中国之声《上海世博会开幕24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9时38分报道,2010上海世博临近,中国馆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试运行中,中国馆始终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中国馆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和气魄迎接着四方宾客。

偌大的世博园区不仅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圣地,更可以堪称世界建筑的博览会,作为世博会永久建筑之一的中国馆将是这些特色建筑中的亮点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华文化精神与气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中国馆的设计主要是要面对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样一个文化内涵,意味丰富,特色泾渭鲜明的主题。当时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样包容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特色;另一个就是中国馆怎么样适应时代的潮流与实际,表达当今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我们要追求的。

中国馆是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总体布局体现中华传统城市的经纬网络的神意,它坐北朝南,国家馆居于中间,在地区馆上架空的布局使国家馆的形象大气有力度,庄严华美,有立鼎之势,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进入世博园区,中国红首先映入眼帘,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

何镜堂:通常我一般不怎么敢用红颜色的建筑,但是这个因为是代表中国形象,作为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是很大胆的采用这个颜色。为了中国红,我们设计团队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经过多方面研究和计划是用铝合板的金属材料做成有条文机理的红颜色。红本身我们也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从分析红的组成,大概四种会有一点差距的,组成一个整体,这个红会让人家感觉很特殊,很大气。


6#
发表于 2011-6-8 20:12:20 | 只看该作者

在首页看到第一张图片,真是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6-16 12:42 , Processed in 0.1707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