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1/1/19 8:53:00 | By: 东风马耳 窗外大雪纷纷扬扬,天寒地冻,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虽说行色匆匆,然皆安详平和,脸上溢着笑意,想来都无饥寒交迫之虞。在下心情亦颇佳,录旧文一则,略助博友雅兴,幸勿以粉饰太平责之。
几多“九九消寒图” 旧时的书塾里,每到冬天,孩子们便会用一张白纸,画上九个大方格,然后用毛笔上的铜笔管蘸上红颜色在每个方格中印三排红圈,每排三个,三排九个,整整齐齐,九大格正好九九八十一个圈圈。有的还在两边写上一副对联:“点尽图中墨黑黑,方知门外草青青”。从冬至日起,每天涂黑一个圆圈,天天涂,天天数,天天盼,盼着早日涂完,春天早日到来。这便是民间流传的“九九消寒图”。清查嗣瑮《燕京杂咏》诗:“学画九九消寒图,红窗费尽好工夫。朝朝和墨番番数,算到花朝得了无。”写的则是闺阁中姑娘们玩的“九九消寒图”游戏。 我国地处北温带,幅员辽阔,四季差别,节令变化,都非常明显。如夏至后天气开始转炎热,冬至后天气开始转寒冷。气候衍变,跟人民生活极为密切,从古至今,长夏严冬,避暑消寒,也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华夏民族对数字“九”有一种特殊的观念,认为“九”乃“数之极”,并形成了“数九”的民俗。我国古代将每年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分别称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按次序定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民间流传有许多“九九歌”,如宋代周遵道《豹隐纪谈》中引石湖居士范成大语载有这样一首《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这首《九九歌》,从夏至天气转热开始,直数至九九暑尽冬来,巧妙地利用了人们为适应气候变化而逐渐采取的日常生活活动,就像是—篇生动形象的“消夏”歌谣。但人们通常所说的“九九”,都指“冬九九”而言,故有“数九寒冬”之说。寒冬“数九”,其形式,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如流传在江南一带的一首《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九,耕牛遍地走。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各记有一首内容相同,字句略有出入的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蚤出。 这些《九九歌》,利用了自然界各种生态反应,形象地描绘了冬九九中气候变化的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数九”民俗,同诗文图画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好多种各具特色的图文游戏。 一种是前面所说的“九九消寒图”,这是一种“画九”之法,有的还将圆圈画成梅花形或金钱形。据明代文学家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这里所说的染梅,有一定之法:“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即根据阴、晴、风、雨等天气的不同变化,分别涂染花瓣的不同部位。 一种是“九九消寒诗图”。 据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火集·十一月》中记述,该图由司礼监印制。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开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截止。诗皆瞽词俚语之类。明代这种《九九消寒诗图》,具体内容已难详考,不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宫的一幅《九九消寒诗图》,虽说已经过一定藻饰,但还可让我们从中窥见民间所创造的“九九消寒”图戏传入宫廷之前的些许本来面貌。 该图以三十六句七言诗计252字回环组成一葫芦形,每四句诗写“一九”,并围绕“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这九个双钩空心字,每字均为九画,每日涂一画,九九八十一日正好涂尽。诗如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 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 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 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 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 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 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 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 三桂令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一种是“九九消寒句”。 这是清代御制的一种“九九消寒”图文游戏。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 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诗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雨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其实,这里所说的“九九消寒句”,在乾隆年间已有。当时,在宫庭中,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句”。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桩插榫,并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笔一天。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了“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用朱笔写完当日一笔后,还要在笔画上,用白色细笔填写当日天气情况。如“亭”字上第一笔写“今日风”;第二笔上记“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填有“晴暖日”……每日记载之详略,则视当日所涂笔画长短酌定。因此,当一幅“消寒句”填完之后,也就成了这一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也是很珍贵的研究气象历史的资料。 另外,清宫中的“消寒句”亦有用“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 九字的,做法,涂法同前,只是每笔上的天气变化记载,是利用图形直观地标明晴、雨、风、雪罢了。题曰“管城春满”,是用唐代文学家韩愈《毛颖传》典故,韩文说:笔受封于管地,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管城春满”寓笔成春满庭之意。 还有一种是“九九消寒联”。 据民间传说,这种“九九消寒联”,包括涂梅花八十一瓣的“九九消寒图”和“九九消寒句”都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创造的。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为元兵押解到京师,正值冬至节令。文天祥在狱中孤身独处,为了计时和解闷,也为了排遣胸中郁愤,于是创造了“九九消寒图”。作为曾高中过状元的才子,文天祥满腹经纶,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在墙上画了一株红梅,缀有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天填抹一朵;又画一株红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每天涂抹一瓣。更为奇特的是,他还构思出一副“九九消寒联”,联云: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黄; 庭院春幽狭巷草重茵。 每句九字,每字均为九画。他每天在上下联字中依次各填一画,联成而寒尽,外界也就春和景明,桃红柳绿了。红梅是文天祥节操的象征,梅花消寒图,九九消寒句,九九迎春消寒联,则表现了英雄痛惜国破家亡,期待收复故土,重整山河的心愿和志向。 九九数尽寒冬去,溪畔田头草萋萋。“九九消寒”的图文游戏的记载很多,这种游戏的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我们毋须考证其发明权是否应该归文天祥,重要的是,从这种文字游戏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人民不畏严寒霜雪的坚强品性,“冬尽既至,春岂迢遥?”我们应当困厄不屈,发愤图强。 作为文字游戏的一种,设计“九九消寒句”“九九消寒联”难度很高,因为九个字都必须是九画,而且要连缀成句,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文采,实非易事。但据一份《汉字之最》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数万个汉字中,九画字最多,约占百分之十一,这就为构思“九九消寒句”和“九九消寒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设计出几则情文并茂的“九九消寒句”或“九九消寒联”,开动一下脑筋,还是可以做到的! (原载《阅读与写作》) 来源地址: http://blog.gmw.cn/u/73255/archives/2011/297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