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穹顶之下》说了什么和没说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4 17: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互联网热点的转换快得不可思议。前两天还在争论裙子颜色的问题,昨天就被柴静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DuangDuang横扫了。这两天我的微信圈已经全部被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刷爆了。

我是分了三次断断续续看完的。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这部片手法有点像当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不可忽视的真相》(该片后来拿了奥斯卡奖)。看到后面,感觉是像是中国版《寂静的春天》。

不熟悉环保的小伙伴可能没听过《寂静的春天》。这书是1962年在美国出版的,作者是蕾切尔.卡逊,刻画了一个在工业时代人类可能面临的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这本书唤醒了公众环保意识,催生出很多环保NGO,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十年之后的1972年,人类首次召开了环境大会。不幸的是,蕾切尔.卡逊在该书出版之后遭遇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疯狂攻击,甚至被骂为老处女(因她终身未婚),且她身患癌症,两年之后就去世了。

《穹顶之下》可能就是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因为它戳到了公众的痛处,引起了中产阶级对环境问题的大讨论,尤其是在片尾号召大家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这都可能会凝聚一股极强的力量,改变民意的方向。不过,柴静要比蕾切尔.卡逊幸运,关于《穹顶之下》的评论是一边倒的喝彩,抨击者虽有但是极少数。柴静女儿虽患肿瘤,但也已经康复。

我预感这部纪录片今年一定能横扫不少环境与影视类的奖项,甚至有可能获得小金人的提名。

《穹顶之下》说了什么

多数人已经看过这部纪录片了。不必赘述。只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关键问题。

1、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这是开篇就讲的问题。癌症发病率增加,污染贡献度是很高的,官方态度不甚明朗。但医院只能说不明原因。这个问题必将困扰中国数十年,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都会很高。

2、产业结构问题。里面有很经典的一句话:世界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落后、污染产能仍然占不小比例。还有一句经典,一位官员说,河北钢铁已经是大而不倒了。

3、能源结构问题。柴静的逻辑性很强,从煤在能源占比讲起。但单纯煤多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煤脏。单纯煤脏也不一定会产生问题,关键是都不洗。于是问题就来了。

4、环保执法问题。暗访时有企业主说:环保部门?你有义务,没有权利。全国人大的在纪录片说了一句话,环保执法牙齿不够硬,所以我们“都不敢张嘴,怕别人看到嘴里没有牙齿”。

5、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问题。
柴静直言信息公开是良药。直接推介了IPE的污染地图APP(据称片子播出之后,服务器已经超负荷)。另外也给12369热线电话做了个广告。

整个纪录片叙事逻辑和结构都很清楚,很多问题都说得深入脊髓,100分钟将雾霾问题分析如此透彻已经很牛很牛了。片子在数十分钟的质疑之后还不忘在最后十分钟给人留了点温暖。柴静打个12369就解决了门口饭馆的油烟问题,肉饼老板还笑脸相迎;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找包工头,包工头立马把土堆盖住。窃以为多少有点小概率的嫌疑。不过,留一点阳光,才好扫清雾霾吧。

《穹顶之下》没说什么

雾霾是商道纵横一直关注的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也密切相关,尤其是能源行业、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看完之后纪录片之后,想了一下,觉得有几个问题是没有完全点出来的。

首先是政府以GDP为纲的问题。
执法为什么不给力,环保部门为什么被嘲笑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深入地说,是政府的指挥棒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比企业还着急经济发展,如何能依靠他们惩治企业?环保局长是市长任命,又如何能有效监督?这些都是老问题。柴静也说道,雾霾的味道,其实是钱的味道。但柴静始终没有直截了当点到以GDP为纲的问题。或是有意为之。

其次是绿色供应链的问题。纪录片的对象主要是公众,尤其是网民。网民能做什么?绿色消费是其中之一。片中也提及了。但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都是B2B行业,一般消费者是不会直接接触这类行业的,如何能通过购买力实施影响?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想:钢铁生产出来一部分是变成房子的,一部分是变成汽车的,还有一部分是变成空调家电的,这些都是一般消费者会购买的。如果能够追踪到哪些地产商、车企、家电生产商采购了“雾霾原料”,消费者就可以做出更绿色的选择,并形成倒逼机制。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的思维,这个思路要拐个弯,柴静或许是没想到,或许是没有足够篇幅展开。

第三是绿色金融的问题。纪录片提及银行贷款给了过剩产能,也提及政府财政补贴。但未深究。里面其实大有天地。政府通过引导财政和信贷资金,是可以抠住雾霾企业的咽喉要害的。银监会也有相关文件出台,如《绿色信贷指引》。从公众端看,要用辩证法看待公众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无疑是雾霾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是雾霾的推手。为何?因为他们的钱可能会存在银行,可能会购买理财和基金产品,这些钱的一部分会落到雾霾企业的手中,化为雾霾。尽管我在IPE组织的绿色证券研讨会上已经多次讲过这个观点,但绝大多数公众是没有这个意识的,或者即使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样的信息(哪家银行的业务远离雾霾)和产品可获取。如果柴静的片子能点到这个问题,无疑将公众力量加上了金融的杠杆,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这个思路是要拐两个弯的,比绿色供应链更难一些。

虽然片中没说这些问题,但我依然觉得《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已经炉火纯青了。不过网上还能看到一些抨击的声音,无非两类。一类是阴谋论,认为柴静在两会之前抛出这块大砖头,是有各种幕后的;另一类是技术论,非要抠出一些细枝末节掰扯。对前者,我无所谓。对后者,我想说,如果你懂,你能做出来一个可以媲美的片子么?说实话,这部片子多数内容我都是了解的,也能讲出来,但要在100分钟内如此有序地展开,我没有把握。这如同大家都认识字,但有的人可以将字码成诗篇,有的人却码得狗屁不通。柴静就是能码成诗篇的人。

《穹顶之下》必定会在中国环保公众运动史上留有浓重一笔。
郭沛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4-25 03:50 , Processed in 0.1448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