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52|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年,华为的内部讲话启示录——世界经理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7 14:3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任正非:不要做一个完人
追求做完人不如发挥自身优势

  任正非说,为了修炼成一个完人,会抹去身上许多棱角,自己的优势往往被压制,成了一个被驯服的工具。如果你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贡献于社会,贡献于集体,贡献于我们的事业。每个人的优势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完人”特质的集体。

  任正非认为自己缺点、劣势很明显。比如一位以前的员工就曾经在离开华为时说:“你这个人只能当老板,如果你要打工,没有公司会录用你。“任正非发现自己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

  准确的评估自己,接受自己

  要正确估计自己,然后作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水的流动;没有温度差,风就不能流动。人和人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同事进步了,产生了差距,应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发挥了优势,若已经发挥了,就不要去攀比;若没有发挥好,就想办法更好发挥。任正非说。

  人生一定要有自我满足感。要和社会去比,和自己纵向比,和父辈比。人要有进取心,要努力,要做出贡献,同时也要有满足感。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就应对人生无愧无悔。

  评论:自我满足,不做完人能带来幸福感。同时又要有进取心、上进心。这种纠结谁也逃脱不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4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wang 于 2016-1-27 14:44 编辑

从华为十大内耗反思看企业怎样突破“大企业病”瓶颈

我们先从据传为华为内部员工所写的十大内耗反思,来看看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身上,“大企业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去寻找“大企业病”的根源,思考怎样突破“大企业病”瓶颈,一如中医中的“辩症施治”,若不能准确的“辩症”,“施治”则盲目,治好了是偶然,治不好是必然。

1、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得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比人强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

这种怎么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朗运动,这种运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2、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三次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在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做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做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理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

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疏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依然停留在19铌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

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3、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为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从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

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4、“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师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5、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

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征言纳贤,也只不过像征性表示下罢了。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6、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

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师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

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

7、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作,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8、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

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9、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是IBM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么样的。

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能生搬硬套。

10、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

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这反思是2010年的时候做的,到现在,华为越活越好。因为华为越活越好,华为成为了中国企业的标杆之一,成为中国企业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可是,华为真的那么好学吗?

华为有《华为基本法》,那好,找到彭剑锋教授搞个《XX基本法》;华为有ISC、IPD、任职资格等等,那好,请华为背景的咨询顾问做一套ISC、IPD、任职资格等等……,华为有的,我们学习模仿;华为没有的,我们可以创新超越。可是,华为只有一个,为什么华为成为了华为,而自己的企业还是自己的企业,甚至成了“四不像”了呢?

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企业和企业家的学习模仿:一是口号学习、形式模仿,华为准军事化,所以自己企业也准备军事化;华为或是某个老师的一句话让企业老板醍醐灌顶,这句话就成为这家企业的口号,上墙、入手册、逢会必呼;二是制度流程复制,制度流程表格等等是最好复制的,也是最容易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甚至量化的,因为任正非“削足适履”在华为推进IBM咨询成果的强硬态度才有了今日之华为,因此,很多企业也下定决心,只要能做好制度、流程、量化,就离优秀乃至卓越的企业不远了;三,意识格局,这最容易学也最难学得到,容易学,是听了几句话看了几篇文章就“YY”,自认天下事莫过于胸中丘壑尽在掌握,事实上黄梁梦醒、人在梦中;最难学到,是不仅说来容易做来难、更难的是意识、格局、胸襟、自律,一样比一样难,回着看华为看任正非,尤其是意识和格局,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须知“道,可道,非常道”,不得“道”,终不入门墙。

说到这里,话也就说完了:中国企业深受华为的影响,华为受任正非的绝对影响,任正非深受IBM顾问的影响。

任正非是打心底里佩服IBM的顾问,因为他要把华为带到世界500强、要走向行业的颠峰,不局限于中国、不局限于亚洲、不局限于“巨大中华”排名垫底。因为佩服,因为有目标有梦想,任正非以身作则,坚决执行IBM顾问提出的要求。换个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叫“格局”,华为不做“蜗角之争”,自然是因为有大格局,有大格局,就有了对照的标杆、有了标杆就要“以人为镜知得失”,于是,华为在咨询顾问的指导下对标世界超一流企业、痛下决心除弊病,“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就今日之华为。

企业要突破“大企业病”瓶颈,从根子上讲,就八个字“意识、格局、胸襟、自律”,不断践行,或可修成正果。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48:19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对于这诸多问题,解决方案究竟在哪里?每家企业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问题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前端要控制产品和订单的复杂度。不是什么样的订单都应该接,不是什么样的生意都应该做。这有点抽象,让我举个例子。我到一家几亿规模的制造企业,该公司有数千个产品,每个产品又有成十个型号,其实在料号层次就有几万个最终产品。区区几亿的业务,摊到这么多的产品上,规模效益就可想而知,给后端的供应链运营带来极大挑战。有些产品几年都没生产了,突然来了个小订单,接下来,却发现有些零部件供应商都不生产了。剩下的故事不讲你都知道了。有个生产电纸书的公司,与苹果的iPad、亚马逊的Kindle竞争。他们的电纸书呢,一度有37种型号,连自己人都弄不清哪个是哪个。我跟他们的老总谈起,老总说,这个你就不懂了:我得填格子啊。比如高中低档三种用户,大小两种屏幕,职业人士与学生,这就是12个格子。如果我不填,竞争对手就会填,言下之意是他的市场份额就受到侵蚀。我反问道,既然有些格子明知不赚钱,让竞争对手来填,让他们来亏本,不是正好吗?无语。


        还有个做汽车装饰品的公司说,我们是定制品行业,客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产品,您这产品的复杂度控制是没得谈了。是的,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只生产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只有一个零件、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客户,不过这样的公司不存在。但是,不能因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就忽视产品的标准化和复杂度控制。而且不是由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就不能控制复杂度。否则,为什么在同样的行业,服务同样的客户,有些公司的产品复杂度控制得好,绩效也更好;而有些公司就控制得差,绩效也更差?这些认为复杂度不可控的人,其实是单一指标驱动的代表,在销售额上考虑得多,在盈利和库存成本上考虑得少。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承认,产品的复杂度带来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直接推动成本攀升。


        成熟行业,复杂度是成本的驱动器。就如摩托罗拉的前首席采购官特蕾莎·梅提所说,哪个公司能更好地控制复杂度,哪个公司就更有可能生存。企业要认识到复杂度是成本的驱动器,降本要从降低产品、流程和组织的复杂度入手。


        第二,后端要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整合供应商,提高供应商绩效。有些企业每年只有几亿的采购额,竟然有好几百个供应商。要知道苹果两千亿美金左右的业务,主要供应商也就150多个。采购额太分散,供应商太多,采购的管理资源摊得太薄,根本管不过来,就只能放任自流,供应商绩效只能听天由命。更重要的是,采购额分散,企业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且没法引起供应商的足够重视,导致订单层面的交货、质量和服务等问题不断。这主要是供应商选择不到位的恶果。这些年,我走访过几十家本土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在供应商选择上,决策都比较草率:有的奉行最低价中标,有的是设计说了算,有的整天忙于救火,哪个供应商能做,就让哪个供应商进来。我问他们:如果你们自己要建生产线,是不是也同样草率?答案当然是No:生产线是大事情,你得论证需求,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轮一轮验证后,再做决定。我再问,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产品,其成本有70%左右是来自供应商,这也意味着70%左右的增值活动是发生在供应商处,那为什么供应商选择能这么草率呢?无语。


        不过退回来一步讲,这些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虽说草率,还算有,而供应商的绩效管理,在很多企业里,就根本不存在。不信,随便找个公司,问供应商的按时交货率是多少,质量绩效如何,看有几个公司能回答出来。有些公司的供应商的绩效管理虽说有,也大都是事后管理,被动反应:供应商出了问题,内部客户把采购叫来,批了一顿;采购把供应商叫来,责骂几句,做点表面工作,糊弄一下了事。结果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间一再发生。供应商选择不到位,不合适的供应商选进了公司;后续绩效管理跟不上,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没解决,都注定订单层面的问题忙不完。整天忙于订单层面的问题,就没有时间来做供应商层面的事,比如为新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及管理供应商的整体绩效,从而导致订单层面的问题更多,于是就陷入恶性循环。


        这就是说,有采购,没有供应商管理;或者说有订**理,没有供应商管理。细究这些问题的根本,是企业没有意识到, 70%左右的增值活动发生在供应商那里,从而没有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管理体系,也自然没有配备足够的资源。比如在很多的公司,采购是员工在公司的最后一站:如果你干不了设计、做不了销售,也做不来生产、计划、财务和人事,那就去做采购;如果连钱都不会花了,那就卷铺盖走人吧。所以,采购职能高资质的员工往往很少。能力不足,采购对外没法管控关键供应商,对内没法有效支持设计和生产,注定就是短板。我给两个客户的董事长解释了这些,他们明白了,当场就拍板配置更有资质的人来管理供应商,算是开了个好头。


        第三,中间要完善计划部门和计划流程,通过更好的计划来更好地推动执行。我经常问一些企业,你们是强于计划还是强于执行?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强于执行。这其实是本土企业的共性。如果对比北美和本土企业,你会发现北美的企业家层次比较薄弱,因为大多企业都是由职业经理人运作,在企业家精神上,这些人跟本土这些从街头混起的创始人相比,自然是没法相提并论;在执行层,北美的员工也与本土基层员工在吃苦耐劳、执行力上不能相比。但在计划层面,也就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方面,北美企业优势明显。他们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层次,其核心能力就是计划,即把公司的战略、愿景转化为可行的计划,并在执行中不断反馈、改进计划。这是北美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大优势。


        对本土企业来说,计划是我们短板,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没有产生什么计划人才。这听上去有如悖论,不过你想想,这跟**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民主、也不共和没什么两样:在企业层面,计划经济根本与计划没关系,是行政命令驱动的。改革开发二三十年来,虽说外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企业也培养了一些,但需求太大,计划型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供不应求。结果是本土企业普遍计划水平不高,全靠执行来弥补。我们做供应链的都明白,计划是供应链运营的驱动器。生产、采购和物流的执行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水平。计划不到位,执行要弥补的代价很高。


        在很多本土企业,重执行而轻计划的文化比较盛行,计划部门本身往往很薄弱,系统、流程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计划方法单一,没法满足业务的需要。比如有个几百亿的大型设备生产企业,对所有的产品都是按预测生产。由于有些产品品种多、批量小,预测困难,一方面造成大批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又是短缺。其实在产品配置复杂、需求变动大、批量较小的行业,企业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做计划。比如在我的一位朋友领导的咨询团队帮助下,这个公司把产品分为三类:(1)需求稳定,批量较大的,采用按预测来生产;(2)需求较稳定,批量较大的,在零部件层面按照预测来采购,在成品层面由客户订单驱动;(3)需求变动大、批量很小的,完全依赖客户订单驱动,而且尽量把需求向第一、第二类引导。


        经过这一系列并不算复杂的运作,该公司的库存大幅下降,给客户的按时交货率也大幅上升。相反,有一个小公司,所有的产品都由客户订单驱动。这看上去很好,其实很多人不理解订单驱动下的供应链成本:订单驱动,单件生产,生产成本高,采购成本也高,而且交期紧,赶工加急,费用惊人。其解决方案也是用上述三种分法。遗憾的是,该公司就没有计划职能。你能想象到,其供应链运营能有多低效。


        当然计划职能薄弱、计划方法单一只是众多计划领域问题的冰山一角,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详述。我想说的是,在本土企业,计划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之一,加强计划职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绩效表面上是执行出来的,其实是计划的出来的;很多问题貌似没做到(执行),实则是没想到(计划)。


        结语


        企业的供应链运营包罗万象,有很多切入点可以改善。但从高层次看来,前端控制产品的复杂度,后端选好管好供应商,中间加强计划功能,不失为一套系统的改进方案。比如华为当年的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流程,根本上还是围绕着三大块进行,旨在解决这三大块的问题。但是,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规模的几何数级增大,华为的集成供应链也是补丁接补丁,成了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不过这问题何尝只是华为呢?对更多的本土企业来说,这问题其实更大。不同之处在于,华为认识到了,很多公司还在研发和市场主导下,继续向单臂巨人的方向发展,走上了“生意越做越多、钱越赚越少;表面上赚了,实际上赚到库存里了”的单行道。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4:30 | 只看该作者
xiaowang 发表于 2016-1-27 14:32
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历经30年的成长,从寂寂无名成长为领头羊。截止2014年底,华为公司掌握的技术专利数量 ...

华为是如何把15万秀才变成兵?

华为是怎么把15万知识分子变成“土匪”,又把“土匪”变成能打仗的兵的?华为是如何建成了自己“警惕与自我批判”的深厚企业文化的?华为从不讲“创新”和“变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创新和变革的?

本文根据华为公司高级顾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田涛在华西希望集团的讲演整理而成。据说是任正非钦定的文章。

华为是怎么把15万知识分子变成“土匪”,又把“土匪”变成能打仗的兵的?华为是如何建成了自己“警惕与自我批判”的深厚企业文化的?华为从不讲“创新”和“变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创新和变革的?

田涛说,任正非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从泥土里爬出来的人是圣人。华为能够把15万知识分子凝聚在统一的旗帜下,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价值观,重要的一点就是灰度理论。如果任正非拿着显微镜、放大镜,每天站在门口看每一位华为人时,任正非一定会疯掉的。所以任正非讲,我们不是培养和尚、圣人,我们培养的是一支**,一支商业部队。战斗力是**的灵魂,活力是组织之魂,在为组织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对华为员工来说,只要坚持坚守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有万千种缺点,也都应该被包容。

一、组织黑洞:山头,**,惰怠

生理学家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带着病毒来到这个世界。马克思说,“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大踏步地向坟墓迈进”。一个组织又何尝不是如此?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概莫如此。当它生机勃勃的诞生之时,腐蚀、侵蚀这个组织的各种病症也都相伴而发生了。

组织的病症源于人,源于人性。西方组织管理学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懒惰的,贪婪的,正因为单个的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惰怠,所以,当这些携带着同样病毒的一群人,构成一个组织的时候,也同样就构成了对组织从发生、发展到终结的全部生命过程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疲劳。一个人保持阶段性的活力、激情是容易做到的,一个组织保持两年、三年、五年的活力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持久地保持激情与活力,大概是组织领袖们所随时面临的难题。

员工疲劳症。一个新员工刚进到公司,开始是积极、向上的,八点上班他七点半就到,晚上下班以后还照样在办公室加班,但当一个新士兵变成一个“兵痞”,他就缺乏活力与激情了。当一匹马从战马变成懒马,变成病马的时候,这个马群一定会出现类似于传染病一般的普遍惰怠与散漫,普遍的不想作为。

比员工疲劳症更可怕的是领袖疲劳症,也就是管理者的疲劳症。领袖是一帮什么人?是一帮永远富于妄想症的冒险家,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第一是冒险精神,第二是永不懈怠的持续的冒险精神,也就是说领袖必须像永动机一般的思考和行动。所以,组织的领袖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的激情与活力,持续的奋斗精神,才是一个组织的关键,但是光有这个关键还不行,还必须点燃起整个组织的全体参与者、追随者们持续的梦想,持续的激情。

我们把组织的惰怠现象称作“组织黑洞”——类似于宇宙中的“黑洞”——任何接近于天体黑洞的物质与能量都会被瞬间吞没掉。所以组织要远离“黑洞”,通过强健组织的正能量以战胜“暗能量”。

组织黑洞的第二点就是山头主义。组织中的山头、体系、派别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组织变革的大多数指向是围绕着铲山头而进行的,山头是人类心理、生理现象的必然产物。这一问题在华为早期的十多年曾经也是严重的,这跟华为早期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两万人民币起家,不到十个人,做交换机的倒买倒卖,活下去是这个企业的唯一使命。怎么活下来呢?谁能为公司拿到合同,拿到救命钱,谁能为公司带来产品,从一无所有到有产品,谁就是公司的英雄。几乎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原始积累阶段都是个人英雄主义文化所主导的。

这样一种个人英雄主导的文化带来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从1988年成立,到1998年这十年时间,华为超越了中国的所有对手(当时的巨大中华,巨龙是**企业,大唐是国有企业,中兴是处在深圳的国有企业),然后成为中国第一。但是,这种中国第一带给任正非的是什么呢?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篇文章里讲,华为当时山头林立,主义盛行,真不知道该朝哪儿走。很多组织,包括很多企业,当大家一起共患难时,上下一心,有高度的凝聚力,但是当它稍稍有一点儿基础,有一些财富的时候,英雄们的那种英雄情结所衍生的欲望、野心和利益集团之间的那种贪婪的诉求,就常常把这个组织撕裂了,把这个组织的团队精神、凝聚力扭曲了。

第三个组织黑洞是**。**问题也是人类组织与生俱来的问题。国家有,社会组织有,一个以财富的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功利性组织中,**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华为历史上这种问题也不少,比如关联交易,每年的销售额,十年前也是五六百亿人民币,五六百亿人民币要靠大量的供应商支撑的。这里面当然就会产生关联交易问题。2006年,在马尔代夫的一家度假酒店,公司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专门讨论清理关联交易。从任正非开始,所有公司高层跟华为有关联交易的亲戚朋友的公司全部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从上到下的干部廉政宣誓活动,从此这个事情就坚持下来了。今天还有没有?我相信现在少多了,但是,关键还需在制度上解决问题。

华为的审计部是一个很厉害的机构,任正非有一次到日本去出差,被审计出来在酒店洗的衣服放在报销里面,审计部的头儿就找任正非谈话,对不起得退回来,退回来还得写检讨。

华为所有的人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任正非毕竟69岁了,到全世界各地他得坐头等舱,对不起,多出的钱你自己朝里填。所以,每出一次国任正非就“亏损”一次。

在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三个黑洞中,其实最最可怕的还不是**和山头问题,而是惰怠,是组织疲劳。历史是最可怕的敌人,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生机勃勃,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也敢犯,也犯得起,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早期可以不断去尝试失败,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但到一定阶段,当这个组织有了历史,组织就开始慢慢变的板结起来。控制多一点儿,还是控制弱一点儿,常常是一个无解的话题。

华为是怎么把15万知识分子变成“土匪”,又把“土匪”变成能打仗的兵的?华为是如何建成了自己“警惕与自我批判”的深厚企业文化的?华为从不讲“创新”和“变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创新和变革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2:42 | 只看该作者
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历经30年的成长,从寂寂无名成长为领头羊。截止2014年底,华为公司掌握的技术专利数量已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这显然是组织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结果。有人说,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使华为公司成长为有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公司。
  学习的主体是人
  “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一条明确写进了《华为基本法》。这也成为华为培训人才的宗旨和目标。任正非说:“在华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长。追求人才更甚于追求资本,有了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就能带动资本的迅速增长。” 
  华为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但人力资本的增值靠的不是炒作,而是有组织的学习。
  而让人力资本增值的一条途径就是培训,华为的培训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自成一派。
  任正非对于培训有一个精辟的见解,他说:“技术培训主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天天听别人讲课。其实每个岗位天天都在接受培训,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等待别人培养你成为诺贝尔,那么是谁培养了毛 泽东、邓 小平?成功者都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可见,华为培训的本质或许并不单单是让员工具有某种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华为旨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华为大学为主体的华为培训体系。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设备和优美培训环境于一体,拥有千余名专、兼 职教师和能同时容纳 3000名学员的培训基地。
  华为的培训对象很广,不仅包括本公司的员工,还包括客户方的技术维护、安装等人员;不仅在国内进行,也在海外基地开展。同时还建立了网络培训学院,培养后备军。
  学习动力
  如何才能让新员工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呢?华为采取的办法是全面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形成了对新员工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
  譬如华为的软件工程师可以从一级开始做到九级,九级的待遇相当于副总裁的级别。新员工进来后,如何向更高级别发展,怎么知道个人的差距,华为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一级标准是写万行代码,做过什么类型的产品等,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新员工可以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自检。
  任职资格制度的实施,较好地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镜子的作用,照出自己的问题;二是尺子的作用,量出与标准的差距;三是梯子的作用,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和努力;四是驾 照的作用,有新的岗位了,便可以应聘相应职位。
  除任职资格制度外,华为还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运用薪酬分配这个重要手段,来实现“不让雷锋吃亏”承诺。即使考核结果仅仅相差一个档次,可能收入差别就是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所以在华为不存在“大锅饭”问题,华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识别最优秀的人,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机会、薪酬和股票,以此牵引员工不停地向上奋斗。
  导师制
  华为是国内最早实行“导师制”的企业。华为对导师的确定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绩效必须好,二是充分认可华为文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单位导师。同时规定,导师最多只能带两名新员工,目的是确保成效。
  华为规定,导师除了对新员工进行工作上指导、岗位知识传授外,还要给予新员工生活上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包括帮助解决外地员工的吃住安排,甚至化解情感方面的问题等。
  岗位轮换、人才流动
  华为员工“之”字形个人成长,即一个员工如果在研发、财经、人力资源等部门做过管理,又在市场一线、代表处做过项目,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那么他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更多从全局考量,能端到端、全流程地考虑问题。任正非一直强调干部和人才的流动,形成例行的轮岗制度,并要求管理团队不拘一格地从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优秀专家及干部;推动优秀的、有视野的、意志坚强的、品格好的干部走向“之”字形成长的道路,培养大量的将帅团队。
  授权与决策
  华为强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就是要求“班长”在最前线发挥主导作用,让最清楚市场形势的人指挥,提高反应速度,抓住机会,取得成果。这要求上级对战略方向正确把握,平台部门对一线组织有效支持,班长们具有调度资源、及时决策的授权。其基础是组织和层级简洁而少(比如3层以内),决策方式扁平、运营高效。这样战争的主角——优秀““班长”就在战争中主动成长,从而成为精英中的精英。
  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整体提升组织的“创造未来的能力”就是提升组织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三个核心能力:理解复杂性、开创性 交谈、滋育热情。“学习型组织强调从整体系统的观念上来重新思考组织的学习行为,从而解决传统组织学习无效率的问题。从个体学习到组织学习,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全盘考虑是必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学习型组织”。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5:06 | 只看该作者
二、警惕意识与自我批判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总是背负成功与辉煌的包袱,这个企业其实也离死亡不远了。所以,任正非讲华为是没有历史的公司。
在华为的任何角落看不到华为过去的历史,没有一张图片有任正非的形象,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看不到哪个中央领导视察华为的照片……华为也是一个没有功臣的公司,华为一位高管对我说,华为是一个不承认功臣的公司,老板也是,也就是说当任正非退休以后,任正非也不会被供在华为的殿堂里。
任正非说过,我从来不在乎媒体现在、今天、明天怎么看我。第二,我也不在乎接班人是否忠诚,接班人都是从底层打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同时又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同时又有开放的胸怀,又有善于妥协的精神,同时在看人的问题上能够多元视角,而不是黑白分明,他就是自然而然成长的领袖。领袖不是选拔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恐惧造就伟大,任何组织,包括个人,如果没有与你成长所相伴随的那种不安全感,那种始终追随着你的不安的影子,你可能就变的很放松,很悠闲。但是,这种放松跟悠闲可能的结果是:
在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面前,你的安逸,你对危险的麻木,会导致组织快速的崩溃掉。
我们生存于一个丛林世界,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实际上都在被危险所包围着。如果你不始终保持对危险的警觉,变的麻木,麻痹,危险可能就悄无声息地由一个黑点变成黑影,由一个黑影变成巨大的威胁笼罩在组织的头上,所以,战胜恐惧,战胜不安全感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
华为今天是事实上全球电信制造领域的领导者,但今天的华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为什么呢?成功容易让人变的惰怠和自大,让组织变的盲目骄傲和固步自封。精美的地毯下布满了细菌,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组织如此,一个企业同样如此。警惕这些细菌的滋生繁衍就是在为企业加固未来。
华为过去的成功靠眼睛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但今天的华为是不是还是这样一种文化?今天的华为是不是也大量存在下级总是把自己的成长与提拔,寄托在某一个上司赏识自己呢?今天的华为是不是还是那种前方作战的人有充分的指挥权、决策权,和打仗的主动权呢?
爱立信是这个行业的老大,爱立信只有七万多员工,爱立信在机关里的干部只有一万多人,华为的机关里有三万多人。三万多人在一个像大花园般的后方,看着PPT,喝着咖啡,要告诉前方怎么打仗。那华为未来能不倒下吗?所以,这几年任正非反复讲,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炮火,也多次讲,我们现在上下弥漫着一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国民党风气。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5:28 | 只看该作者
三、警惕意识的源起
首先是现实因素。华为由当年的那种海盗文化、草寇文化,个人英雄主义主导的文化发展到后来十年以后,企业做起来了,有一定规模了,山头文化一定是尖锐存在的问题。一个企业长期保持对山头文化的警觉,是必须的。
由山头文化衍生出游击队文化,而与之对应的正规军文化则是把野马变成战马,把一帮土匪变成战士。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给我们现代的组织领袖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中国是一个缺乏商业历史和商业管理理论的国家,但是,组织与组织之间,它在根本的方面是相似的,相通的。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从《史记》、《资治通鉴》到《***选集》,应该说都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如何防止组织惰怠、组织山头、组织**的重要的观点与经验。
在研究组织兴起、组织异化、组织变革方面,***绝对是大师。很多中国企业家喜欢看**党史,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多年前经常听任正非讲,1974年,***把八大军区司令召到北京开会,先起立唱《国际歌》,完了以后就宣布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只准带一个勤务兵,其他的一兵一卒不准带,然后再宣布***做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在华为,1996年,搞了一次市场部大辞职,一千多人,市场部的干部员工,主要是正职干部,集体辞职,写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另外一份是述职报告。过去30年,大多数有一点儿规模的中国公司都发生过销售团队集体哗变的现象,在华为25年的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市场部大辞职的结果是什么呢?形成了华为组织文化中的“能上能下”,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打掉帮派,打掉山头,这大概是更主要的。华为各地办事处主任只能做四到五年,除了极个别的,调动的时候不准带一兵一卒。我们现在经常存在的问题是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某个人在某个地方营造了一片市场,然后就说这个关系是我的,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对曾经成功过的英雄,护着呵着,没有人敢去碰撞他,就是因为他拥有很多的什么关系资源、销售资源,等等。
我们讲华为把15万知识分子,15万秀才变成了“土匪”,这些“土匪”一旦匪性大张,就是野火遍地烧的时候。所以,要给野马套上笼头,要把土匪变成有纪律、守规则的战士。
**是一个很奇妙的组织。**这个大熔炉改造了一个人身上的很多所谓的个性、自由精神,但是你看哪一个军人是没有个性的?如果军人没有个性,没有血性,怎么去战场厮杀呢?所以,**文化赋予了一个战士,一个将军的个性中**的共性,就是服从精神,统一的价值观,同时又不泯灭激情和斗志。企业组织如果能把**文化中这样一些东西学到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战斗力一定要强大许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5:55 | 只看该作者
四、自我批判:战胜组织黑洞的法宝
任正非向中国***学到了两个重要法宝,一是艰苦奋斗,一是自我批判。但是,这两个法宝,其实也是人类普适的观念与文化。
三百年前,欧洲的那些传教士们到非洲,假定说他去了一百个人,从欧洲的海岸千难万险到达非洲海岸时,可能就剩下五十人,这五十人登上陆地,走进森林,再走出森林,可能就剩了二十个人,这二十个人可能有十八个人,十九个人对现实的困境绝望,所以,要重返欧洲,重返英伦。结果重返的过程中可能又死掉了一大半,留下的那一个人就在非洲建教堂,一砖一瓦地建教堂。这种精神就是清教徒主义执著的奋斗精神。
所以,奋斗精神不只是中国人,不只是***,是人类普适的价值追求,不管你是任何种族,任何民族。懒惰的民族和懒惰的组织都是没有前途的。
同样,自我批判,有人总以为这是中国***独有的武器,其实西方文明两个最核心的元素,一是清教徒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另外一个就是自我批判,西方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它总在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携带的病毒基因,进行不断清洗。它整个的制度设计,比如美国的两党制,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学者们对政府的各种批评,都是自我批判。美国的强盛,就是因为华盛顿的上空总有乌鸦在叫,总是在传播一种不祥的警告,给所谓的盛世敲警钟。
所以,有人说任正非是靠学毛选把企业做到这么大,非也。华为文化是一种非中非西、非驴非马的文化,西方的,东方的,历史的,现代的,**的,等等,凡是对华为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理想主义为旗帜,实用主义为纲领,拿来主义为原则。
所谓美国梦,就是美国的理想主义,惟有在美国那个地方,可以不问出身,不问背景,不问学历,你把梦想讲给某位投资者,然后投资者愿意给你钱,然后你通过“忽悠”拿到了钱,然后把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最后变成了微软,有了比尔·盖茨,有了谷歌,有了Facebook这样一些影响人类交流方式、思维方式的伟大公司和伟大的企业家。
但是实用主义又是美国非常重要的思想纲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奠定美国现代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还有杜威的实验哲学。***也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实验大师。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实验的结果,农村包产到户也是实验的结果,中国后来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华为这么多年来也是这么过来的:理想主义+实用主义+实验精神,还有就是拿来主义,一切对我有用的都拿过来,然后一个大杂烩就是创造。什么叫创造和创新?“1+1=2”是几千年来人类的发明,为什么还要自主创新呢?所以,在别人的肩膀上,进行拿来主义的实现,企业成长就是最小代价的实用主义,也是最小代价的成功的路径。
自我批判是任正非从中国***学来的,也是向西方人学来的。华为文化的许多方面也都是向西方学来的,向美国学来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6:14 | 只看该作者
五、自我批判的方向与原则
华为的自我批判有非常清晰的方向,就是一切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去践行,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几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一些企业界的老板问道,为什么我们也有价值观,但是华为能把别人洗了脑,我们就做不到?企业家可以去看看教堂,转转寺庙,要研究一下,那些牧师,和尚们,怎么能够把一个宗教理念几千年来流传至今,即使到了互联网颠覆人类很多思维方式与传统价值观的时代,几大宗教的信徒照样是有增无减,什么原因?当然,一是因为宗教首先是诉诸于人性,诉诸于人对不安全感、对前途未卜的恐惧感,对死亡的畏惧,等等这样一些人类本性的基础之上,这是根本。反过来,企业如果找到一种能够诉诸于人性,植根于人性,打动人性,并穿透人性的价值力量的时候,你不照样也是商业宗教吗?
组织,尤其是商业组织是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事儿,百年老店我们就觉得很荣耀了,大多数的企业,它可能活了三十年,也可能活两三年,三五年,没有规律。组织生命的机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研究出一二三来,不是历代的管理学家无能,是因为组织是由无数人千奇百怪的个性所构成的。所以,组织这个东西是个怪物。怎么能够让它活的久一点儿,活的健康一点儿,根本上就是价值观传承。
价值观的传承方法等等都很重要,但根本之点就是长期坚持自我批判,自我批判的方向就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哪个部门,违背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你就是自我批判的对象。
自我批判主要是防止组织病变,组织病变我们讲它有天然携带,每个人进入这个组织时,都带去了这个人个性中好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病毒的一面,比如贪婪,懒惰,狭隘,自私,等等这样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得靠不断进行自我批判来预防和矫正。
要忌讳什么呢?运动。自我批判本来是很好的武器,但在过去多少年,特别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被用到了极端,尤其是用运动式的方式,叫做人人运动,运动人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非常可怕,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自我批判很重要,但自我批判不能用运动的方式。任正非谈到“耗散理论”时,讲的“运动”是比喻的方式。就是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大踏步的像马克思所说的,向坟墓迈进,很残酷吧,但的确如此。那么,要想使自己活的长一点儿,健康一点儿,你就得跑步呀,游泳呀,跳绳呀,等等,一边你在补充营养,五谷杂粮,但是五谷杂粮又给你的体内积累了毒素。同时,饮食不当,带来高血压、肥胖症、高血糖、“三高”,等等,保持有节奏的、有规律的体能运动,大概是**这些衰老病症的很重要的药方,体育运动是最大的生命保健药方,这跟政治运动是两码事儿。
即使如此,天天运动的人最终也要走向衰老,还有遗传,各种各样的因素,可能会使人出现一些大的病症,这时候就要动手术,住医院。我们把动手术、住医院这样的概念移植到组织中就叫做组织变革。变革既是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武器,同时,变革也是双刃剑,也可能会杀伤组织的良性细胞。很多组织搞了一次变革以后就发现士气低落一次,搞了第二次发现组织开始崩溃。所以,不轻言变革,变革是当组织出现大规模病变时,才成为必需。
华为历史上两个词儿讲的最少,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变革”,但是华为25年来,也的的确确进行过几次在外部人士看来惊世骇俗的变革,是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涉及到一千多人。2009年又搞了一次七千人集体大辞职,貌似很极端的变革措施。外面的媒体都以为任正非是一个激进的革命型商业领袖,但是这样一些在外部看来很激进的变革,在华为却是风平浪静地渡过,而且还激起了整个组织广泛的正能量。原因有很多,但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为长期进行的自我批判活动,给这个组织的每个机体,每一个人传导、奠定了一种心理基础、文化基础。当然,还有华为特殊的员工持股制度,15万人里有7万多人持股,企业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股东,都是老板或者准老板。那么,你就要做出选择,你抗拒变革,就在损害自身的利益。
所以,支持变革、参与变革在华为就成为它的习惯性文化。但是不轻言变革,不轻易启动变革的手术刀,是任何组织都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在于你不进行规律性、经常性的体能运动,组织不进行经常性的自我批判,小病慢慢地,甚至很快地就会积成大病。当你进行变革时,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抵抗,所以,变革可能就会失败,甚至注定要失败。
**文化对华为的影响很深,过去十多年美国的军事变革文化对华为的影响更为深刻,西点军校校长亨利中将在2011年讲,美国**未来的核心思维是批判性思维。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型军人的时代特点,进行美国**的组织变革,这是美国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事情。所以,那么富裕的国家,却有一批强悍的不畏生死的军人,这在人类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靠的是什么?亨利中将讲的批判性思维。这个观点对任正非和华为是有很大震撼和启发作用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6:38 | 只看该作者
六、自我批判的方法与手段
民主生活会是华为25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老掉牙的自我批判方式,这个方式很显然是向中国***学来的。现在主要是在中高管理层,每三个月或半年,不管任何人,包括任正非都必须参加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是中国式的,而且是中国***式的一种自我批判方式。各位读大量的西方管理学著作时,一定看不到类似于像民主生活会这种自我批评、尤其是针对个人的自我批评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基督教文明国家,一个人被要求在小团体里进行自我批评是触及个人隐私的,这是不被提倡的。所以,西方管理学更多强调的是组织批判,更多是通过制度来约束人性中某些恶的方面。
为什么在中国,在华为要用民主生活会这样一种自我批判方式呢?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一个大背景去看。世界范围内,企业的成功,根本上是战略的成功,是战略家带领一个商业组织获得的成功,很少有西方的企业家同时是思想家。
为什么在中国的很多商人都是思想家?任正非是,柳传志是,冯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没有宗教文化的民族。在西方企业,一个人的隐私,个人心理问题,等等,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疏解管道,就是教堂。个人在牧师面前可以把自己内心任何真实的想法,乃至于丑陋完全暴露出来,来获得牧师的某种引导,然后自己获得灵魂的解脱。还有西方的社区组织很健全,所以,员工很多与商业、与工作无关的问题都是通过教堂,通过社区去解决的。但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家都像一个开中药铺的,又像一位总理,你既要解决公司的发展动力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组织内的所有方面,员工家庭问题,思想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性问题。人性问题在西方基督社会里主要是宗教去解决的,但在中国这个世俗文明国家里,很多问题都要组织去承担。
海航在解决人性问题上的方法,是宗教式的,两个老板都信佛教,到处拜大师,高管隔一半年拉到寺庙去搞几天修心训练,打坐念经。
华为找到的方法是向***学来的民主生活会,包括自律宣言、整风大会等,这些都是中国式的。如果说华为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与西方公司有什么不同的话,类似于民主生活会这样的清洗自我缺点,清洗组织病斑、组织问题的手段,是与他们的不同。但也恰恰是这个作法代表着华为文化密码中的东方因素。这也是华为和它的竞争对手们在西方市场上打了十多年,二十年,华为能够打败他们、战胜他们的很重要的思想武器。
流程、制度,很多东西你西方有的我都有,这些是向美国学来的,向IBM学来的,任正非说华为与西方的不同就是我们皮肤黄一点儿,鼻子塌一点儿,你们就是皮肤白,鼻子高而已,我们跟你们是一样的…… 但是任正非没有给外国人讲我们中国的密码——民主生活会,讲了他们也听不懂,甚至觉得你是侵犯人权,侵权个人隐私,但是这一作法恰恰是保持华为的管理者、领导者的激情与活力的重要的手段。
我们千万不要走入一种误区,认为任何西方的东西都是正确的。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管理学这么多年的历史,对人性的研究、对组织生命机理的研究1%都不到,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好的方式方法、理论观点,尽管是对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研究的结果,但是我们讲组织是相通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什么就不能对中国企业有用呢?当然,对西方的要很好学习,华为能走到今天是向IBM学习,向美国学习的结果。但如果只学IBM,只学美国,华为就是一个教条的失败者样本。因为很简单,你面对的都是有百年历史的那些贵族,巨头,你学了他的东西,你再跟他一起竞赛,大概必死无疑。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学到了他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东西,结果形成了一个杂交的华为文化基因。我们说杂交物种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华为文化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
各位可以关注一下华为的心声社区,这是华为的内部网站。互联网时代,要靠十多年以前那种高度集权的方式去管理十几万知识分子,对于任正非和华为的管理层来说,其实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主动的追随变化是华为必须要面对的选择。在中国的企业内网中,很少有像华为“心声社区”这样开放的气氛,任何员工可以就公司的任何一项政策、决定在内网上指手划脚,有时批评的很尖锐,很刺耳。
任正非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心声社区的负责人找他,说有一条信息批评了公司某一位高管,这位高管就要查发信息的员工的工号。老任说好啊,把我的工号告诉他。这个人拿着任正非的工号去查的时候,发现是老板的工号。在这个平台上什么话你都可以讲,但谁都不允许去查是谁说的。我们把华为的心声社区称作“透明的玻璃社区”。
什么叫透明的玻璃社区呢?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华为的心声社区,看员工们怎么批评自己的公司,批评公司的方针决定政策,同时,也在看群众怎么斗群众。当然,真理会越辨越明,在员工的互相辩论中,公司不断吸收正确的有益的营养,这样一种广泛参与的自我批判活动,对华为的很多重大政策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个作用是,让员工中的不满、怨气得到了宣泄。但是它又是个玻璃外衣,外面的人你可以看,却不能参与讨论。
讲讲华为的自律宣誓活动,从2007年到现在为止,一直坚持了六年。高层自律宣誓以后,各片区、部门也都要搞自律宣誓活动。今年高层的自律宣誓对外公布后媒体中有很多不同声音。一些人认为华为还是不行,还是中国那套,跟西方比差多了,这显然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误判。我们中国企业毕竟在改革开放后,有三十多年历史,像华为,联想,海尔等,毕竟有一批企业成长起来了,而且在各自领域都形成了对西方公司的追赶。像联想的PC业务,现在是排名第一了,海尔的家电也在世界排名前列,哈佛商学院请张瑞敏去讲学,请王石去讲学,而中国一些管理学家和某些人士,却不关注中国的企业包括华为这样的企业怎么成长起来的,就关注你这个东西还是***的做法,传统的中式作法,所以没希望。成功重要的是看结果,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获得成功,固然我们要去研究它,但重要的是你是否获得了成功。
拿来主义只是针对拿来西方的吗?***的伟大就在于当他看到一个封闭落后的中国面对开放发展的世界时,***果断启动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大幕,但***给它定义叫做“中国式”的,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原因,很多因素是基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国人的人性,我们中国文化的很多特殊性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向西方虚心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7:01 | 只看该作者
七、自我批判与灰度
任正非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从泥土里爬出来的人是圣人。华为能够把15万知识分子凝聚在统一的旗帜下,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价值观,重要的一点就是灰度理论。如果任正非拿着显微镜、放大镜,每天站在门口看每一位华为人时,任正非一定会疯掉的。所以任正非讲,我们不是培养和尚、圣人,我们培养的是一支**,一支商业部队。战斗力是**的灵魂,活力是组织之魂,在为组织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对华为员工来说,只要坚持坚守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有万千种缺点,也都应该被包容。简单的黑与白,是与非,常常会使组织和个人变得狭隘。我们的历史哲学讲中庸,但我们民族其实经常容易走极端,尤其对人,总是用极端化的标尺去衡量。
任正非最近经常讲一个例子,与奥巴马同台竞争总统宝座的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竞选时的口号之一就是我在越南打过仗,我曾经做过俘虏,所以,我有资格做美国总统。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战俘回国,无一例外被打上叛徒的纹章,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二十多年翻不过身来。战争要么就是战死,要么就是逃兵,要么就是俘虏,要么就是英雄,无非是这样几种结局。是英雄当然更好,当逃兵自然不可饶恕,战死肯定是英雄,但是做了俘虏,他又不是叛变,怎么评价?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标准。美国战俘们回到美国本土受到了不亚于英雄般的欢迎。
企业是功利组织,如果不能把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之辈包容到组织中,打掉它身上的不良习气,克服掉他身上的缺点,匪性,那是管理的失败;但如果把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用好了,改造好了,给野马套上笼头,他们就是组织中最具战斗力的一群人。然而,重要的前提是包容和宽容,要给一个人最大的个性发挥和施展的空间。
建立在灰度理论基础上的华为的自我批判有这样几条规定:第一条是不搞人人过关,不发动群众,这显然跟*****的做法不一样。第二是更多的自我批判,不要批判别人。 第三是强调一个“真”字,要实事求是。 第四是不无限上纲、无情打击,把握适度。第五是善意与建设性是大前提。
鸟类最长寿的动物是老鹰,老鹰到了40岁,开始喙就变的越来越长,越来越厚,爪子变的越来越迟钝,身上的羽毛积的越来越厚,飞行起来越来越笨重。两个选择,选择之一就是等死,第二个选择是挑战自我。老鹰在自我战胜这个问题上比我们人类,第一聪明,第二意志坚定。当40岁到来时,老鹰就开始很艰难地飞行到某一处布满岩石的山区,然后把喙在岩石上来回磕打,最终把自己的喙打掉。过了一段时间,喙稍微硬了一点儿,又用喙一点一点地把爪子上的指甲拔掉,再一点一点地把身上的很多羽毛拔掉,这时候的老鹰变的极其衰弱,但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批判,带来的是150天之后,老鹰的重生。所以,接着它还可以活30岁。老鹰尚且如此,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自我批判、自我挑战,在痛苦中自我更新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37:1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秀才只能舞文弄墨,士兵才能舞枪弄棒。在**这样一个对抗性组织中,秀才是要有一些,但不需要太多,而且即使是秀才也必须做一个有狼性的秀才,必须做一个具有尚武精神的秀才,也就是说在本质上要蜕变成一名有智慧的“兵”。企业也是对抗性组织,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形成有效战斗力,整个企业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组织活力,才能构筑起坚实的竞争优势。
狼性的华为将“山头、**、惰怠”视为吞噬组织活力的三大黑洞,并把“战胜惰怠”视作挑战中的挑战。全球首屈一指的变革大师约翰·科特认为“紧迫感”是保持组织活力的基础条件,紧迫感不足的企业会在自满情绪中不知不觉走向“温水煮青蛙”的衰亡之路。本文中,任正非强调的“警惕意识”与“紧迫感”如出一辙,可见,在如何保持组织活力这个问题上,一位西方的管理理论大师和一位东方的管理实践大师竟有着惊人的共识。
既然警惕意识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强化组织的警惕意识?本文给出了短短四个字的简洁答案:自我批判!对此,我深表认同。在常年帮助各类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中,我多次接到过帮助深陷困境的企业快速提升绩效的“特种作战”任务,每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我的管理咨询经验告诉我: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说,其实触底反弹很容易,扭亏为盈也没那么难。企业的经营管理无非两件事,一是战略,一是执行。在帮助企业实现业绩逆转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的是两个关键点:战略方面的重心是商业模式,执行方面的重心则是使命必达的团队战斗力——也就是说,我一要确保企业做正确的事,二要确保企业把这件事做正确。在团队战斗力提升这个环节中,我以特训的方式将“自我批判”这一高效的执行力打造工具水到渠成的引入组织,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
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差的企业要死掉,普通的企业能生存,优秀的企业做的好;而如今,企业竞争环境日益严峻,连普通的企业都要被剥夺生存的权利,优秀的企业只能做到“活下来”,只有卓越的企业才能取得不错的业绩。柒牌男装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的确应该狠一点,因为我们越来越发现,如果男人不对自己狠一点,连媳妇都娶不到。对企业来说,同样需要对自己狠一点,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连活下去的资格都将失去。要做到这一点,每位企业人也都需要对自己狠一点,因为如果不突破自我就无法获得快速的成长,如果没有每位企业人的快速成长,又何来企业的快速成长?
“自我批判”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再难也必须做,因为在今天,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每家企业必须高分通过的核心必修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4-20 11:54 , Processed in 0.1747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