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97|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静看待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热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2 18:5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由于职业的原因,每天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关注,现在平均每天在笔者阅读的所有新闻里,中国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不下十次。有时候笔者看了一些文章不禁引发思考,在这么多专家发表的文章,媒体记者笔下所提出的这些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在引导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向哪个方向发展?

从2005年开始,国内就开始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热潮,论坛,评选,颁奖络绎不绝,笔者有幸也去参加了几次此类活动,不可否认,在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里,还是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注意力放到企业正面的形象上,大搞公益活动,却没有真正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是发展根源,这也使笔者看到国内大部分企业与国际品牌企业之间认识上的差距。

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国内企业纷纷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光都转移到了营销战略上,用慈善捐款出名的,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吸引眼球的,靠评奖来树立形象的,但没有看见一家国内的企业真正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风险来管理和控制的,所以国内的企业都还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记得国外有个名人说过一句话,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并不是企业发自内心的道德观念或善心,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行为。而目前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来管理,这是他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探索之后的结果。

真正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是从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应对血汗工厂的压力到品牌策略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一个发展阶段,与媒体、社会、公众的游戏也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真正深入的了解到他们为什么要开展社会责任运动,开展的形式,开展的方法,这些经验才是国内企业需要 学习的,如果这个企业有一日想走上国际著名品牌的道路的话,必须要真正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

当国内很多企业在高速发展中没有注意伴随的品牌风险,对真正原汁原味、有血有泪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没有去了解与研究,以至于在长长的供应链上存在很多风险。前段时间国外NGO的一 篇关于《四家2008北京奥运产品生 产商使用童工》的报道,不知道有多少专家真正进行了关注,这是一个信号,给国内的企业敲了警钟,现代企业的经营必须时刻防范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国外NGO来关注中国的供应链问题了。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来自于NGO、消费者团体、社会公众,但目前在国内,这个主导力量目前却还只来自于政府,企业没有真正从自身利益上去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当企业到吃了大亏再觉悟的时候就有点迟了,企业社会责任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一个企业功成名就,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帝国的名誉一夜间土崩瓦解。

中国人有句话叫“树大招风”,所以目前中国的一些品牌企业没有成为国外媒体和NGO攻击的焦点,不是企业社会责任做的好,而只是树不够大。如果问问 NIKE、ADIDAS、WAL-MART这些国际巨头,每年要花多少心思与财力在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上的话,你会十分惊讶的。其实翻翻这些品牌的成长史中的一些旧日历,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每年会投这么多钱下去做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这把双刃剑,一直都是很多跨国公司研究的课题,随着理论界一些新的观念与观点的提出,现在这些曾经饱受攻击的跨国公司或品牌商已经尝到了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处,也把CSR推向更高的发展境界。

国内目前看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些都是已经被国际品牌商概念化的东西,也很少人去关心他们如何在运作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跨国公司打着CSR的大旗,一边说要供应商严格遵守行为准则,而在实际运做过程中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很多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经理对国内供应商的状况其实都是非常了解的,也知道90%以上的供应商都是靠伪造记录在通过审核,他们虽有无奈也有原则。Business is Business,他们玩的是一场非常精明的商业化游戏,所以,这个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内的一些东西,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潜规则”,你学会了就会玩的很好,学不会就只能看着订单取消。相反,通过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些跨国公司倒是捞到了不少好处,把自己放到了道德的至高点,谁又会想到这些的社会责任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下race to bottom (探底竞争) 的产物呢?

中国很多的工厂都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型的企业,只能赚取有限的加工费,还要承受各种风险与压力。面对这些,我们感到的是无奈,毕竟大部分的工厂需要国外的订单来养活工厂,工人靠这些订单来吃饭,所以继续无奈着,被动接受着。十年前,我们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进
入我们国家,感到无比困惑,十年后,我们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演变我们依然迷茫。是否大家真的以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运动是出于对工人权益的关心?那些一张张写得非常好看的code of conduct是出于善心为了工人而写的?这些都是跨国公司无奈与利益驱使下的产物,所谓工人权益只是他们手中的工具,企业社会责任在演变之前是被利用对付公众与消费者运动的工具,在演变之后是市场营销策略与品牌策略的工具,不管如何,都无法背离它背后商业化的本质。

看看现在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就知道,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把简单的审核变成“工厂能力建设”,这也不是跨国巨头们的良心发现,而是这些年来通过审核降低风险的初衷因为“血汗工厂”不断被曝光而变得苍白无力,他们不得不对审核模式进行修正,同时也是对劳工团体狂追不舍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回应。厂商能力建设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稳定、更安全的供应链,无论何种修正,都围绕着商业利益这个中心。而目前名目繁多的各类认证、标准,都是某些团体、组织的商业化产物,各自有各自的目的。我们并不必去评价某一个标
准、认证的好坏,他们都有存在的基础,拿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必然合理”。我们去过许许多多拿了认证的工厂,也并不是像一些机构吹嘘的一样如何的好,通过认证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像国内的ISO证书可以拿钱买一样,这种证书在中国特别具有讽刺意味。通过认证,制订标准的机构受益了,每年收注册费,认证机构受益了,高昂的认证费用,而对工厂的工人来说呢,是否真的带来那么多的好处了呢?是否只是多了几张假记录的废纸而已?对于目前国内被一些人捧得很高的XXX标准,到底能经得起国外NGO组织的多少调查与攻击,让我们拭目以待。

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像国内媒体误导的如此崇高与高尚,只不过是一种全球化竞争下的商业手段。营销大师Philip Kotler写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就认为企业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营销策略。而笔者认为,企业做企业社会责任就只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做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来不断树立品牌形象,二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来减少和控制风险,维护品牌形象,这就是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战略观念。

商业,永远都是竞争的游戏,企业社会责任也永远都是商业游戏的一部分,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大家都已经变成“地球经济圈”的一分子。201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还会如何秀下去?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路在何方?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85504103[/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发表于 2010-7-9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即使是这样,我认为对中国的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3#
发表于 2010-9-13 09:31:20 | 只看该作者
与楼主同感!
4#
发表于 2010-9-13 22:57:11 | 只看该作者

好专业的原创文章!扒开企业社会责任和跨国企业所谓验厂神圣和光华的虚表,直击要害!

支持!

5#
发表于 2010-9-13 23:13:05 | 只看该作者

验厂,跨国公司也是迫于消费者的压力。

支持!

6#
发表于 2010-9-14 10:08:07 | 只看该作者

企业做企业社会责任就只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做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来不断树立品牌形象,二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来减少和控制风险,维护品牌形象,这就是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战略观念。

认同。

7#
发表于 2010-9-16 11:24:39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不是热潮,是企来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做假的工厂不还是那么多?

8#
发表于 2010-9-20 12:26:1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是不是热潮,也且不论这种趋势背后各方面的利益与推手及企业是否只为树立品牌子或宣传形象,但愿借着这种被动,能让企业主在利益选择中能稍做些让步,逐步做出一点改善,也算是给社会和劳工带来那么一点点佳音,就当是借着这种“热潮”,“借力打力”吧。

9#
发表于 2010-9-20 15:03: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见地,赞一个!

“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像国内媒体误导的如此崇高与高尚,只不过是一种全球化竞争下的商业手段。”——我完全同意楼主的观点,只是疑惑,既然是企业的商业手段,为何又有现在的热们话题:政府出台规范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验收标准? 见: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发布

企业行为按市场需求调控,政府规范化的意义在哪里?不会又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3:30:1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若我安可在2010-09-20 12:26:14的发言:

不管是不是热潮,也且不论这种趋势背后各方面的利益与推手及企业是否只为树立品牌子或宣传形象,但愿借着这种被动,能让企业主在利益选择中能稍做些让步,逐步做出一点改善,也算是给社会和劳工带来那么一点点佳音,就当是借着这种“热潮”,“借力打力”吧。

我们去一些企业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他们愿意拿出几十W去买个证书,也不想在员工的福种方面真的提升。他们的观点是,这员工福利上提上去就降不下来了,所以一些企业对些是慎之又慎。而证书他们认为是可以复制的。

当然这是财大气粗的企业。

而对一些一般的企业,他们就会招一帮验厂的文员、专家、主管等职位,这些职位主要的工作,是做那些为了验厂而用的废纸。

佳音,听到的不多,借力打力,太极推手又化力为无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5-6 01:25 , Processed in 0.1466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