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xiaow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践范例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1:51 | 只看该作者

14 社会进程及企业的本地嵌入性

14.1 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地嵌入性

14.1.1 本地化的社会责任内容

企业应该紧密联系其所嵌入的本地社会的具体发展阶段,来切实考虑其社会责任的适当内容,防止以偏概全。

14.1.2 社会责任优先序次

企业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确定其社会责任管理中议题的优先序次,防止避重就轻。

14.1.3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自身和其它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时,应根据其所处社会的具体条件及发展进程,采用适当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方法。

14.2 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企业应依照企业公民的行为方式进行决策和生产经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企业应该利用其所拥有的机构资源或可动员的社会力量,维护社会正义。

在管理社会责任绩效方面,企业除了独善其身以外,还应该监督、敦促和帮助其他组织改进其社会责任绩效,反对不作为。

企业应积极在其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推动公民知识的普及和公民道德的建设。

14.3 参与公共治理

14.3.1 参与缓解贫困

应主动致力于减缓贫困,特别是促进经营所在地或经营活动所影响的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建设,或者直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

14.3.2 参与政策创新

企业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参与有利于整体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宏观体制创新实践。

建设性地参与有关政府政策讨论的听证程序。

14.3.3 参与多方合作

企业应与政府、个人和其他非政府组织一同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公共治理局面。

14.4 充实中间性组织的社会责任

14.4.1 属于企业集团的企业

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包括跨国投资或经营的,在社会责任标准上应该尽可能保持一致,避免歧视性的双重标准。

应该积极将社会责任的良好实践经验推广到企业集团及更广的范围。

14.4.2 形成战略联盟的企业

企业应该在其发起、主导或参与的战略联盟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

14.4.3 参与产业生态体系[3]的企业

企业应主动促进其自身与经营所在地的社会及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主动倡导和积极参与本地产业生态体系的构筑。

14.4.4 采取虚拟运营的企业

企业应该在其虚拟运营体系及过程中合理考虑社会责任的承担及分配,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所承诺社会责任绩效标准的实施。

14.4.5 加入行业协会的企业

企业应该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形成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规范,并响应行业协会提出的关于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动议。

14.5 加强社会责任投资

14.5.1 改进社会责任投资理念

应该加强有利于直接或间接改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的商业投资活动。

积极通过资本市场的媒介和金融工具的手段来引导和促进改善社会责任表现的金融投资活动。

14.5.2 创新商业投资模式

企业应该依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等创新其投资决策过程及投资模式。

——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以资源生产率及生态效率等方法衡量环境效益,以利益相关者分析等方法评估社会效益,以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积分卡等方法计算经济效益。

——金融机构在定义投资风险和机会时应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改进投资决策流程,支持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创新和再创业。

——战略投资者应通过企业与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等途径积极参与对环保、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质项目的直接商业性投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1:31 | 只看该作者

13 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13.1 参与社区建设

13.1.1 遵守社区管理规定

企业应遵守其经营活动所在当地社区和影响所及地区的管理条例及规定。

13.1.2 制定社区参与计划

企业应根据内部确立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计划,参与和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福利事业,关心和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

13.1.3 实施社区参与计划

安排相应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来组织实施其支持社区发展的计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备案评审,以待进一步完善。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建设和维护社区生活秩序,改善生活质量。

关心和积极参与社区相关的社团活动。

13.2 进入或退出当地社区

13.2.1 预先进行社区影响评价与分析

企业及其部门和设施在设立、关闭或搬迁时,除了纯商业分析之外,还应该预先进行社区影响评价与分析,积极采纳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合理建议。

13.2.2 采取适当的退出措施

企业在做出关闭或搬迁决策时,应该提前通知社区和员工。

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行动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包括提供调动搬迁和重新安置福利、有计划逐步退出和帮助社区和受影响的员工接受再就业培训等。

13.3 支持慈善公益事业

13.3.1 慈善公益原则

参与支持慈善、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主动应对突发性灾难

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性活动,也不得借慈善名义欺骗公益组织。

13.3.2 实施慈善公益项目

按照慈善捐赠计划,设定明确目标,建立相关评估标准,定期向股东及投资人报告。

依法自觉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方。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提供机构支持。

13.4 致力于当地社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

动员企业闲置资源发展社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包括资助社区小型企业创业等

招募合理比例的当地员工。

尽量考虑向当地供应商采购其所需原料、辅料、产品和服务。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1:14 | 只看该作者

12 公共关系

12.1 公共关系准则

企业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应主动奉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标准,营造公平、规范的企业沟通环境,杜绝不正当的利益交换行为。

企业在处理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团体的关系时,应考虑各方利益,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议题的沟通与合作,创新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12.2 企业与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

支持和响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

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支持政府提高执政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提出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推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12.3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

积极与有关非营利组织沟通、合作,积极回应其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的号召,支持其相应的合法行动。

12.4 国际角色

创造性地借鉴和分享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切实改进自身社会责任绩效,并对改进成效进行系统整理,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交流,争取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0:52 | 只看该作者

11 文化多样性

11.1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

充分尊重各民族特色及文化,尊重每一种文化存在、传承和发展的平等权利。

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考虑并尊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

企业应积极与政府和民间组织或个人合作,保护文化遗产。

11.2 培育企业内部文化

企业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员工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多样性,营造不同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和睦关系,发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又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文化。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0:36 | 只看该作者

10 环境绩效

10.1 基本要求

企业必须通过正式的环境管理制度和体系,按照有关环境法律和标准的要求,在“环境、健康和安全”的框架下管理其环境绩效。

10.2 环境管理体系

10.2.1 体系建立

企业应建立和完善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授权相应部门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该体系的工作,将相关指标纳入负责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为目标。

10.2.2 全面环境质量管理

企业应系统分析和连续或定期监测其生产、经营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尽可能保证产品及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10.2.3 环境信息披露

应通过公开环境报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主动对企业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适当披露,并承诺对其生产经营进行调整,必要时停止相关活动。重要的环境隐患应向监管机构和当地居民等其他相关方面通报,并积极寻求支持和合作予以解决。

10.2.4 环境损害治理和补偿

采取切实措施对负面环境影响进行治理,并对受损害相关方进行补偿。

10.2.5 预警及应急措施

建立和维护可靠的例行程序,以识别、监测和评估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及延伸污染,针对各种环境事故制订并演练应急预案。

10.3 清洁生产

应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10.4 环境管理创新

积极借鉴和移植先进企业的环境管理创新成果,例如污染预防、毒害物削减、全成本审计、环境设计、产品监护等。

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环境技术及管理创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50:17 | 只看该作者

9 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

9.1 原则

企业应通过持续创新和日常管理,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9.2 资源节约

9.2.1 节约和替代

应在供应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积极开发和使用可再生的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

9.2.2 循环和综合利用

应在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前端积极考虑原料和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利用效率,通过反向物流、再制造、重复使用、综合利用等运营模式提高资源生产率。

9.2.3指标和考核

应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来监测、控制和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及能耗,将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对经营活动的内部考核体系。

9.3 生态保护

9.3.1 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应对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例如,响应温室气体减排的倡议,抵制未经可持续发展认证的木材等。

9.3.2 预防、恢复和补偿

谨慎考虑其经营活动及产品可能存在的对生物多样性及敏感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不利影响,对造成破坏的应予以恢复和补偿。

9.3.3 保护生态和缓解贫困

经营活动涉及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和生态时,应考虑具有保护生态和缓解贫困导向的综合商业模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49:59 | 只看该作者

8 竞争与合作

8.1 正当竞争

应遵守所属行业中体现社会责任导向的行业规范,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防止串谋。

在市场准入、原材料采购和价格制定等方面应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反对垄断和低成本倾销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禁止商业贿赂。

8.2 合作发展

企业应本着合作发展的原则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不应凭借在合作中的优势地位要挟供应商或变相削弱供应商的发展能力。

8.3 公平交易

8.3.1 交易原则

企业与商业伙伴进行交易时,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充分尊重对方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包括当前市场价格无法衡量的价值。

8.3.2 合同订立

应坚持公平合理、公开规范、合同管理的原则,不得滥用优势地位。

发挥格式条款的积极作用,格式条款的提供方应充分考虑相对方正当权益,明示所有条款;对于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应特别注意提请对方注意,并按其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8.3.3 社会责任采购

企业与商业伙伴进行交易时,应全面考虑对方的社会责任绩效,实行绿色采购或责任采购政策。

8.4 共同促进可持续性

8.4.1 发挥合理影响力

应通过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合理影响力鼓励和督促上、下游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8.4.2 共享信息

适宜条件下,应争取与商业伙伴共享必要信息,积极发掘有利于合作改进社会责任绩效的商业机会

8.4.3 发展互信互利关系

应通过发展互信互利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来改善商业环境,提高效率,减少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浪费。

8.4.4 推广良好经验

应积极发挥企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分享和推广良好实践经验。

8.5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8.5.1 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

企业应积极发掘社会责任议题中的创新机会和商业增长点,如发展生态产业、可持续生计项目等,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创新激励体系。

8.5.2 社会责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应重视保护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创新成果,积极申请注册知识产权予以保护。

应尊重和维护其他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49:42 | 只看该作者

7 产品和服务

7.1 广告及商业宣传

企业的广告及商业宣传所采用的形式应该是健康文明的,所承载的信息应该是真实而且有科学依据的,杜绝虚假广告与不实宣传。

7.2 质量与安全

7.2.1 质量与安全原则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其消费者应该是公平、安全和可靠的。

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应向消费者提供任何关乎其自身利益的、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

7.2.2 保障措施

应尽可能培训引导消费者如何安全地利用其产品或服务,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正确使用做出充分的说明,对可能存在的安全健康隐患做出明显而且充分的提示。

应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防范措施来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

对化学产品进行系统的和严格的评估,制定产品安全监管计划,以确保其产品在获得预期利益时也能够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

7.2.3 止损和赔偿

当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存在确实的威胁时,企业应该停止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并做出公开声明,呼吁消费者停止使用有健康安全隐患的产品,并尽可能召回已售出产品。对已造成损害的,应给予适当的赔偿。

7.3 公平与尊重

尊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禁止强买强卖的行为,禁止对消费者进行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

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有需求的消费者,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行为。

不应以强迫或欺骗的方式获得任何有关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信息。

除非根据法律或政府的强制性规定,企业在未得到客户及消费者的许可之前,不得把已获得的客户及消费者私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包括企业或个人)

7.4 意见沟通与反馈

应建立与客户及消费者沟通的便利渠道,对客户的问题和投诉予以及时答复和解决。

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应积极采纳客户及消费者的合理意见或建议,以提供更好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49:26 | 只看该作者

6. 员工

6.1工作时间

6.1.1 合理工作时间

通过合理的工作时间保证员工的休息权利,通常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每7天之内至少有一天为休息日。

6.1.2 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

若出于生产经营需要,通过与工会和员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在确保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可延长工作时间每日最多为3小时,但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

6.1.3 平均工作时间

企业因市场周期性的变化不能实行上述规定时,可依据劳动法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6.1.4 超时工作报酬

企业应当为所有的超时工作支付法律、法规规定的报酬。

6.2 薪酬待遇

6.2.1 工资支付

向员工支付的工资、福利待遇应该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要求,薪酬应以货币的形式通过便于员工取得的方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应在员工开始工作前为其提供书面的、易于理解的工资待遇信息,并且在每次支付工资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当期工资信息。

不应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

6.2.2 最低工资标准

员工工资应不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的津贴、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6.2.3 切实履行对员工的义务

不应采取非法的学徒工及试用工制度等来规避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6.3 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

从产品或服务的规划设计环节开始,并在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给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2]

应针对行业中普遍认知的和其它危险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隐患,以避免由于工作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或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事故及损害健康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安排高级管理代表来负责实施有关健康和安全的规定。

应建立安全管理系统来识别、防范或应对可能危害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潜在威胁。

应保证员工对工作中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因素的知情权。

工作环境中应具备必需的急救措施,并定期检查。

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和安全培训,并对新聘用的和调动职位的员工重新进行培训。

6.4 职业发展

应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

对新员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确保拥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和技能。

对因非正常原因而被解聘的员工应酌情考虑培训其重新就业的基本技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12:48:42 | 只看该作者

5 基本人权

5.1 禁止使用童工

禁止直接或间接使用童工。

5.2 未成年工人特殊保护

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未成年工人的企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危险作业。

5.3 禁止强迫劳动

不得直接或间接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或强制员工劳动或服务。

劳动合同的签订或续订应采取平等自愿的原则。

禁止在雇用员工时要求其交纳押金或寄存其身份证件。

5.4 保障意见自由

承认并尊重所有员工依法享有组织工会、参加工会以及参与集体谈判的权利。

支持工会的建立和运转,并积极回应工会及其代表所投送的报告、建议及意见书等。

不得打击、报复或歧视员工代表以及独立提出报告、建议及意见书的员工。

5.5 避免歧视

5.5.1 原则

在招用、薪酬、培训、晋升、社会保障、解聘或退休等方面,企业不应因为员工的民族、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残疾、年龄、性别、体型、身体状况等原因而采取歧视性措施。

5.5.2 反对性别歧视

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招用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聘任要求。

保证男女员工同工同酬和同样的发展机会。

5.5.3 保护残疾职工

残疾职工所在企业,应当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应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5.5.4 保护员工的人格权

保证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以及人格尊严。

5.5.5 尊重员工风俗习惯

不应干涉员工在不侵犯企业及其他员工合法权益的合理范围内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5-18 14:47 , Processed in 0.1877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