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国内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潮的反思与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8 09:0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编者按: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报告2011》中的数据表明,2011年在华注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数量攀升至765份(含中央企业、在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截至201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531份,占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数的七成,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主力军。

推荐阅读 2011年十大被减持股 四因素纠结2307点 文化传媒引领未来十年经济转型成交三年新低 地量酝酿变盘信号中钢吉炭回应忽悠门和核销门武商联再遭浙江公司“狙击” 72只中小板绩优超跌股被错杀 [微博]大盘创新低将是早晚的事 [股吧]销户吧 股市会有可怕杀跌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同时将有更多上市公司自发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财务年报的有力补充,受到投资机构和投资分析师的日益关注。

  责任沟通零距离,社会责任报告仅是公司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也在发掘和倡导其他形式的社会责任沟通实践。

  随着2011年年末的临近,很多仍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都急忙赶在年末完成报告的发布,于是形成了一道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间开展报告发布比赛、媒体争相报道报告发布新闻、机构争相评价报告”的“亮丽”风景线。这样的风景已持续多年,非但没有衰退之兆,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围绕社会责任报告,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既有报告的数量,又有报告的编写质量,但却很少有深度反思“为何报告、需报告什么”等本质性的问题,更似乎对于“以发布报告替代实质性社会责任实践”这种本末倒置怪异现象的蔓延无动于衷。作为中国唯一全程(7年)不间断参与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起草制定工作的专家,笔者希望在此结合ISO 26000就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责任报告与读者一道作一番反思和探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9:08:44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不等于做得好:

  发布报告并非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全部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甚至社会本身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全部内涵,亦并未真正懂得如何开展以及需开展哪些社会责任活动。它们误以为编写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便是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全部,尤其是在某些专门提供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有意或无意误导下,此种现象更加明显。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才导致许多企业所谓的“社会责任活动”,只不过是安排专人或设置专门机构(有的还专门聘请外部机构)年复一年地专门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有甚者,找来同业者的报告“照猫画虎”般地稍事修改,重新设计版式后变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了迎合这种“特殊需求”,有的机构或个人还专门设计制作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模板”,让“社会责任报告”批量生产。

  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通常包括:结合企业特征认清和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识别利益相关方,确定其社会责任范围和主题及议题,设定其社会责任方向;采取措施以提升全员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将社会责任融入其决策、制度、程序和过程等各方面,确保社会责任在企业各部分、各环节均得到真正落实;为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开展内外部社会责任沟通以促使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来;为改进社会责任活动,开展社会责任评审等等。

  由此可见,编写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远远无法替代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全部内涵。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说与不说的逻辑:

  并非所有企业均有必要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从如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潮中可以看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似乎成为了当今企业的流行时尚。企业无论大小,无论何种类型,均在争先恐后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不顾自身是否合适以及是否有必要这样做。例如某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为了编写社会责任报告专门成立了社会责任部门,在其业务主要是“母婴生活护理”、“养老护理”、“家务服务”和“医院陪护”的情况下,其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居然还包括诸如“环境应急预案”、“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栖息地恢复”等与其业务相距甚远的议题,自然只能满是空洞无物的口号和决心。此种追赶时髦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不必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如果采用其他与企业性质、规模和能力相适宜的方式(如访谈、座谈会、发布声明等),切实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话,也许效果迥异。

  尽管企业开展内外部的社会责任沟通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环节,但由于社会责任沟通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侧重于双向沟通(如访谈、座谈会等),也可侧重于单向沟通(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发表关于社会责任的文章等),并非所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均有必要发布报告。至于选择何种适宜的沟通方式,尤其是是否有必要发布报告,这完全依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而定。例如:对于业务信息大量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机密的特殊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也许并不是一种较适宜的方式;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定期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可能会成为企业额外的负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9:09:45 | 只看该作者

说不好不如不要说:

  缺乏沟通诚意的报告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据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报告2011》对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分析认为,大多存在“突出宣传与广告效用,缺乏披露负面信息的勇气与反省的诚意,以致于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像一本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事实上,这种形式主义现象不仅存在于央企,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企业。它反映了我国企业发布报告更多出于外部某种压力而不得不“为报告而报告”,而较少源自内在实际需要而“为了沟通而报告”。

  一般地,企业发布报告是为了与利益相关方和广大社会进行有效沟通,以增强其对企业的信任,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声誉和形象。但如果企业缺乏诚意,披着“社会责任报告”华丽外衣的“宣传手册”就不但不能正常发挥沟通作用,反而会给利益相关方和广大社会留下不负责任的恶劣印象,严重降低甚至失去对企业的信任,更谈不上积极的宣传与广告效用。

  “拿来主义”也要因地制宜:

  ISO 26000并不适合

  我国企业直接作为报告依据

  随着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于2010年11月正式出版,我国开始出现了以ISO 26000为炒作对象的、所谓“基于ISO 26000”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例如某企业2011年发布的“中国首份基于ISO 26000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公然宣称,该企业在2010年就已“建立了基于ISO 26000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看来该企业在ISO 26000发布之前就已未卜先知了,竟然为了炒作而不惜瞒天过海!

  事实上,尽管ISO 26000为全球企业认识和理解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了最具权威的技术指南,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它并不适合直接全盘照搬使用,只能作为技术性框架以供参考,因为其中很多条款(例如人权、劳工实践等政治性和社会性条款)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治体制相冲突。

  (作者系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国家标准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5#
发表于 2011-12-8 09:33:29 | 只看该作者

忒好的!

重点还是要找回“根本”那个出发点,不管是做事还是做报告,才会有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5-5 01:23 , Processed in 0.1473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